聽竹山
聽竹山故事
我們為您分享一個故事
留一段記憶
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天為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
記清明回鄉情
作者:小火柴
祭祀掃墓是清明節最莊重的儀式,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傳承習俗,承載著對先輩的追思與敬仰,古人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掃墓既是對先輩的緬懷,又是孝道的體現,這一傳統習俗,深深印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靈魂深處,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深沉的情感。
清晨,我便早早起床,精心備好祭品,隨后踏上行程,準備親臨故土參與祭祀掃墓活動,春寒料峭,一路上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沁人心脾,透過車窗只見公路兩旁都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的下面是錯落有致的房屋,一幅幅文明祥和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汽車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一路前行,三個多小時后,終于回到了闊別的家鄉。剛一下車,我就看到了親人們一張張熟悉而親切的面孔,聽到了熟悉的家鄉話,親人們疾步相迎,一陣寒喧,讓我備感親切。
祖父、祖母還有大伯父、大伯母、二伯父都在家鄉的土地上長眠,與留下他們足跡的土地融為一體。這里依山傍水、得天獨厚,是塊風水寶地,山上綠樹成蔭,松柏環繞。
我踏著路上的荊棘,順著崎嶇的羊腸小路,終于抵達了那片寧靜的墓地,只見墓碑上斑駁的文字,記錄著先輩們的名字、生卒年月與生平事跡,我首先動手把墓碑四周的雜草塵土清除,再放上祭品,最后我向“九泉之下”的親人們默哀,這些看似簡單的每一步動作都飽含著對先輩的追思與感恩。
此時此刻我的心情變得沉重起來,想起了故去的親人,想起了他們的音容笑貌,想起他們為了家庭辛勤勞作、默默奉獻的身影,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守護家人的堅毅面容,至今還歷歷在目,有些真實而感人的事跡,如同潮水般涌上心頭,伯父臨終之前的叮囑還記憶猶新。
此時此刻當我站在親人們的墓碑前,讓我感受到了清明節其實就是一種傳承精神,也讓我明白了,我是誰?我從那里來?我該往何處去?生者尋根,落葉歸根同,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所以清明節是就咱們中國人的感恩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明祭祀掃墓彰顯的就是血脈傳承與責任,思念之余,更多的是要珍惜眼前人,珍惜當下,只有明白這些我們就會豁然開朗,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所有的問題就有了答案,認識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清明祭祀掃墓也是家族成員團聚的時刻,它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把來自四面八面家族成員聚到一起。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家族中的長輩、平輩、晚輩歡聚一堂,共同緬懷先輩。大家圍坐在一起相談甚歡,分享著各自的生活經歷,回憶著與先輩們相處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被遺忘的故事,在這一刻被重新喚醒,成為家族成員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
隨后的聚餐中,歡聲笑語回蕩在空氣中,平日里的隔閡與距離在這一刻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親密無間的氛圍,讓家族成員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團結互助的精神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升溫。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祭掃中重溫故去的親情,生命的消逝并非意味著終結,它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就像這春天里的花草樹木,舊的生命凋謝,新的生命才會在沉睡中蘇醒,人生就是這樣,帶著對逝者的思念,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勇敢地走向未來 。
感謝您的收聽。如果您喜歡,請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下方點擊在看、留言,并轉發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載“云上竹山APP”在視聽欄目中收聽,還可以在竹山綜合廣播調頻(FM)96.8兆赫節目中收聽,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作者:
李超,筆名小火柴,竹山縣城關鎮人,現就職于丹江口六里坪鎮污水處理廠。
朗讀者:
李丹陽,竹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本節目文章屬作者原創作品,如有侵權,作者自行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