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潘慶芳 駐湖北首席記者 石斌
金秋十月的荊楚大地,紅澄澄的桔柿壓彎枝頭。在秦巴山區的竹山縣麻家渡鎮總兵安村獼猴桃基地旁,在幕阜山區通村公路上,在竹山縣寶豐鎮客運站,自駕采摘游、農村客運班線的車輛絡繹不絕,路暢車通達,景美客歡顏。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何光中說:“我們要緊緊圍繞‘四好農村路’發展要求,助力精準扶貧奔小康,著力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提升農村交通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為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好先行官。”
鋪筑精準脫貧小康路
湖北多山,山地、丘陵約占80%。全省37個貧困縣中,有25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4821個貧困村的590萬名群眾尚未脫貧。
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從2005年起,湖北省委、省政府就將農村公路建設納入“十件實事”中,承諾每年建成農村公路不少于1萬公里。11年來,湖北省共投入資金近400億元,新建農村公路16.8萬公里。截至2015年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3.2萬公里,鄉鎮、建制村通暢率100%。大別山紅色旅游路、秦巴山環庫生態路、武陵山清江畫廊路、幕阜山香泉特色路等4條總長3813公里的特色扶貧路,已建成3412公里,惠及29個貧困縣、800萬貧困人口。
從在建公路的自動化數據采集到公路建設的全過程監督,從各級公路管理機構的設立完善到明確的職責分工與獎懲制度,從健全農村公路質量監管體系到建立農村公路遠程視頻監控中心,從公開選聘專兼職護路員到推廣農村公路管養長效機制……湖北農村公路正步入正規化、制度化的發展軌道,一條條暢通的村路正在助百姓走上精準脫貧的小康路、致富路。
化解城鄉群眾出行難
2015年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專題研究部署農村客運發展,村村通客車工程被列為“一號民生工程”,并確定了“萬名干部進萬村惠萬民”的活動主題。全省1萬多個工作隊,10多萬名干部下基層,資金上傾斜,技術上指導,督辦上跟進。各級黨委政府成立農村客運發展領導小組,出臺系列規范性文件,加快農村客運發展從部門行為轉變為政府行為。
各地在“統一審批、統一標識、統一監控、統一車型”的基礎上,堅持政府扶持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因地制宜制定通村客運方案,形成了以班車客運為基礎,公交化運營、區域經營、早晚班車、趕集班車和電話約租等方式為補充的經營模式,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群眾的出行需求。
2015年,湖北省交通運輸、財政、農業等部門及市縣政府共整合70多億元資金,為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打通“斷頭路”、連接產業路、形成循環路、修通旅游路,完成路基路面加寬及路肩培土4.7萬公里,修建錯車臺9.5萬個,修繕和改造橋梁1500余座,增設安保工程1.8萬公里。全省2.6萬個建制村實現村村通客車,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鄉鎮為節點、覆蓋村組”的三級農村客運網絡,農民群眾“出家門、上車門、進城門”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探索交通致富新路子
在大別山區的羅田縣三里畈鎮鏨字石村,村民們忙得四腳朝天卻難掩興奮。僅10月15日當天,鏨字石村公路沿線的游客和電商企業就購買了1萬公斤甜柿。目前,湖北已建成集農村客運、農村物流、快遞收寄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綜合運輸服務站352個、村郵點8120個、快遞服務網點9129處。
依托不斷完善的農村交通網,湖北省交通運輸廳聯合郵政、商務、供銷等部門積極探索推進“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循環流通”的融合發展新模式,與郵政部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商務、供銷等8部門簽訂《農村物流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將鄂州、十堰、荊門、竹山、秭歸、宜城、赤壁等市縣作為省級農村物流試點,探索形成了交郵共建、交農對接、“貨運班車+客貨聯盟”等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
如今,“交通+土特產”“交通+旅游”已經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暢通無阻的農村公路網,不僅極大改善了全省交通環境,逐漸鼓起的腰包也讓農民兄弟看到了“大路越走越寬闊”的小康新希望。
金秋十月的荊楚大地,紅澄澄的桔柿壓彎枝頭。在秦巴山區的竹山縣麻家渡鎮總兵安村獼猴桃基地旁,在幕阜山區通村公路上,在竹山縣寶豐鎮客運站,自駕采摘游、農村客運班線的車輛絡繹不絕,路暢車通達,景美客歡顏。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何光中說:“我們要緊緊圍繞‘四好農村路’發展要求,助力精準扶貧奔小康,著力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提升農村交通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為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好先行官。”
鋪筑精準脫貧小康路
湖北多山,山地、丘陵約占80%。全省37個貧困縣中,有25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4821個貧困村的590萬名群眾尚未脫貧。
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從2005年起,湖北省委、省政府就將農村公路建設納入“十件實事”中,承諾每年建成農村公路不少于1萬公里。11年來,湖北省共投入資金近400億元,新建農村公路16.8萬公里。截至2015年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3.2萬公里,鄉鎮、建制村通暢率100%。大別山紅色旅游路、秦巴山環庫生態路、武陵山清江畫廊路、幕阜山香泉特色路等4條總長3813公里的特色扶貧路,已建成3412公里,惠及29個貧困縣、800萬貧困人口。
從在建公路的自動化數據采集到公路建設的全過程監督,從各級公路管理機構的設立完善到明確的職責分工與獎懲制度,從健全農村公路質量監管體系到建立農村公路遠程視頻監控中心,從公開選聘專兼職護路員到推廣農村公路管養長效機制……湖北農村公路正步入正規化、制度化的發展軌道,一條條暢通的村路正在助百姓走上精準脫貧的小康路、致富路。
化解城鄉群眾出行難
2015年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專題研究部署農村客運發展,村村通客車工程被列為“一號民生工程”,并確定了“萬名干部進萬村惠萬民”的活動主題。全省1萬多個工作隊,10多萬名干部下基層,資金上傾斜,技術上指導,督辦上跟進。各級黨委政府成立農村客運發展領導小組,出臺系列規范性文件,加快農村客運發展從部門行為轉變為政府行為。
各地在“統一審批、統一標識、統一監控、統一車型”的基礎上,堅持政府扶持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因地制宜制定通村客運方案,形成了以班車客運為基礎,公交化運營、區域經營、早晚班車、趕集班車和電話約租等方式為補充的經營模式,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群眾的出行需求。
2015年,湖北省交通運輸、財政、農業等部門及市縣政府共整合70多億元資金,為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打通“斷頭路”、連接產業路、形成循環路、修通旅游路,完成路基路面加寬及路肩培土4.7萬公里,修建錯車臺9.5萬個,修繕和改造橋梁1500余座,增設安保工程1.8萬公里。全省2.6萬個建制村實現村村通客車,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鄉鎮為節點、覆蓋村組”的三級農村客運網絡,農民群眾“出家門、上車門、進城門”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探索交通致富新路子
在大別山區的羅田縣三里畈鎮鏨字石村,村民們忙得四腳朝天卻難掩興奮。僅10月15日當天,鏨字石村公路沿線的游客和電商企業就購買了1萬公斤甜柿。目前,湖北已建成集農村客運、農村物流、快遞收寄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綜合運輸服務站352個、村郵點8120個、快遞服務網點9129處。
依托不斷完善的農村交通網,湖北省交通運輸廳聯合郵政、商務、供銷等部門積極探索推進“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循環流通”的融合發展新模式,與郵政部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商務、供銷等8部門簽訂《農村物流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將鄂州、十堰、荊門、竹山、秭歸、宜城、赤壁等市縣作為省級農村物流試點,探索形成了交郵共建、交農對接、“貨運班車+客貨聯盟”等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
如今,“交通+土特產”“交通+旅游”已經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暢通無阻的農村公路網,不僅極大改善了全省交通環境,逐漸鼓起的腰包也讓農民兄弟看到了“大路越走越寬闊”的小康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