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清早,擂鼓鎮新堰村3組村民馮世贏來到牛棚前,推開大門,一大群牛便循著主人的吆喝聲,順著小路向田野奔去,開始尋找早餐。
今年54歲的馮世贏,和該鎮大多數農民一樣,在家種地之余,經常外出打工,期盼著早日過上富裕的生活。但由于沒技術,在外務工總是拿低工資。今年,他有新打算:回鄉創業。
去年,精準扶貧工作全縣鋪開,政府出錢對養殖戶進行補助。新堰村山場面積大,牧草豐富,是發展養殖業的好地方。馮世贏經過考察,選擇了養牛來致富,他用多年打工積累的7萬元,購回了9頭鄖巴黃牛。
“養牛得勤快,牛長得好,咱這日子才過得好。”馮世贏對自家的牛充滿感情。“這養牛跟養孩子是一個道理,一日三餐吃什么、吃多少,都得講究”。馮世贏說,今春,他家的三頭母牛要產仔,這樣他就有12頭牛了,年底打算出欄3頭,按每頭8000元算,可賣到2.4萬元,加上政府的補貼,可以得到近5萬元的收入。
對于今年的發展,馮世贏心中已有明確的計劃。“縣里政策好,市場也穩定,我將擴建牛棚,把規模擴大到20頭。”在馮世贏的帶動下,村民朱志庭養牛4頭、馮世田養羊100只、馮代員養雞500只。該村82戶貧困戶也打算發展養殖來致富。
采訪中,村文書告訴記者,在新堰村,養殖業已成為不少貧困家庭的主導產業,僅去年,養殖戶平均收入增長了1000元。今年村里準備成立兩個養殖專業合作社,以“一戶帶十戶、一組帶百人、以大帶小”模式,抱團發展生態養殖業。
擂鼓鎮把生態養殖業作為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來抓。全鎮已發展養殖大戶35戶,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5個,帶動60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初步呈現出“牛滿欄、豬滿圈、羊滿場、雞滿籠”的喜人景象。 (向繼華 全寶琴 楊 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