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場報》 盡管目前糧油和其他農產品價格依然持續增長,但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所的定期“會診”結果表明,全國農產品供大于求的態勢并沒有改變,所以農產品價格不會上升很快。
據悉,由農業部完成的相關報告已經遞交國務院決策部門;由農業部市場信息司牽頭做的市場主要農產品價格檢測預警體系正在試運行中。這意味著未來的農產品價格動態信息將及時反映出來,農產品供求也會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市場與貿易研究室專家韓一軍表示:“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大部分農產品沒有供不應求的情況,有的還是供大于求。價格突然爆發式上漲,肯定是短期行為。”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價格專家王學慶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農產品供求關系決定了價格肯定是漲,但決不會漲到這么大的幅度。
今年國慶“黃金周”后,由糧油價格上漲帶動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10月中旬以來,蘇、魯、豫、皖、浙、鄂等省食用油價格均處于近年來的最高峰。
韓一軍還指出,有些省份價格監測滯后。一些農產品的中間商對市場把握很靈敏,他們在流通環節對價格起了不少作用,但生產者和消費者沒有獲得多少利益。政府的宏觀調控已經面臨挑戰:過去對糧食宏觀調控的儲備手段,開始向預警、檢測、早期判斷轉變。
王學慶表示,從長期看,糧油會出現價格上升趨勢還有幾個原因:中國加入WTO后,糧油等農產品價格下降幅度很大。比如,與1996年相比,2002年小麥價格下降了43%,大米下降了42%,棉花下降了68%,今年棉花每擔漲到450元,但仍不到1996年、1998年每擔700—800元的水平。
專家指出,我國糧食增產余地不大。中國每年要增加1300萬人,即使每個消費者不增加糧食消費,農產品也需每年增長1%,才能保持整個供求關系平衡。另外,國際市場的農產品生產者對中國市場的預期也開始降低,生產會更加理性。中國加入WTO后,棉花、小麥出口量大于進口量。最后,根據WTO規則,出口補貼要補給農民而不是農產品,而農民不會將農產品低于成本出口,也決定了國際農產品價格將緩慢上升,這會影響到國內農產品價格。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濟民認為,糧食供需關系的變化不只受糧食自身因素影響,生產銷售還受整體國民經濟的影響,這可能會決定糧食價格增長。1994年GDP增長10%以上,糧食增產2%,但2%的糧食增產滿足不了GDP增長10%以上的需要,這導致供需差距拉大到可怕地步。現在經濟快速增長,肯定也會導致糧食需求增長。
他說,2004年上半年全國玉米、小麥、大米、大豆、畜產品、油料的價格可能會全部上漲,上漲幅度基本在5%以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