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達安
在縣新聞辦工作的好友給我打來電話,希望我能參加“今日竹山網”成立15周年征文活動。盡管我的工作異常瑣碎和忙碌,我仍不假思索地應承下來。這并非為了回饋好友對我的善意抬舉,也不是我多么喜歡作才情文章,而是源于我對“今日竹山網”的一份發自心底的感激、熱愛與仰望。
在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今日竹山網”的作用不可或缺。
要說我與“今日竹山”的故事,不得不從《竹山報》說起。竹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毋庸諱言,在懵懂時代,由于信息的閉塞,我真算得上是井底之蛙,對家園之外的世界幾乎一無所知。我是多么地希望知曉山外的世界。好在我學習成績一直居優,在族里長輩“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啟迪下,我一口氣讀到大學畢業,果真知曉的事物越來越寬。而所知曉的事物,除了書本、雜志,更得益于報紙,而最早便是高中時期接觸的《竹山報》。
我不善于考證,不必說這份報紙的起源與發展。但我必須得說,正是這份經常張掛在竹山一中閱報欄的《竹山報》,打發了我高中讀書期間的三餐時光,使我對整個竹山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土、風情有了大致的認知;也正是這份《竹山報》,在數年之后,刊發了我的詩歌和小小說的處女作,并在回鄉工作期間,本土、本真、本源地融入了我的生活,成為我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最佳伴侶。經營多年,這份報紙更名為《今日竹山》,當然,這是后話。
在閱讀與感悟、嘗試與歷練之間,我的工作宣傳信息和小文章,便不時有小“豆腐塊”亮相于有限的版面之上,這讓我莫名的驚喜,感覺生活原來是這么美,使我不斷自我救贖與提升。
山外的世界大著呢,有著紙張難以盡數的風采,網絡時代來了,作為《今日竹山》(亦即原《竹山報》)的姊妹——“今日竹山網”也便應運而生!而我也便隨著同步“轉型”。世界大了、信息高速公路通了,可讀的報紙、雜志多了,可上的網絡廣了,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今日竹山網”卻始終是我不改初心的必不可缺的每日點擊與閱讀,而個人對部門宣傳、工作調研與感悟,自然以今日竹山網為刊發主陣地了。
今日竹山網,以“本土、新銳、權威、貼心”而著稱,我之喜愛,究其原因,也是由此。
本土人關心本土事,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竹山人,一個懷揣同心建設美麗家鄉的美好意愿和行動的同志,竹山地域里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一切偉大變革實時牽引著我的夢,竹山地域里蘊藏的和正在挖掘的一切歷史文化實時縈繞著我的心。而在這一網之上,她卻是以博大的胸懷和向全世界敞開的姿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工人、農民、士兵、學生、商人......包羅萬象,對齊上下,融貫中西,可謂“一網在手,閱盡天下”;作為竹山綜合性門戶網站,其開發管護者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時代的使命感,牢把站位,與時俱進,始終與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可信度在眾多網站中首屈一指;隨著社會進步,她越來越貼近民生,開發出越來越多的人性化服務頻道,圖文并茂,智趣橫生,以其良好的口碑和噴薄的閱讀點擊量,深受民眾喜愛,成為服務民生的好幫手。
試想,如此平臺,在廣播信息,廣聚信源的同時,不僅極好地與本土報紙深度融合,而且更加完美地填充了報紙的不足,對如我般身處民生服務工作崗位的同志,一位不時需要用文字宣傳工作、表達情意的同志來說,她更是我開拓視野、跟進主流、提升能力、發揮個性、張揚成績的良師益友。向其學習,與其共舞,自然成為我內心深處最真實而澎湃的濤聲!
歲月悠悠,韶華見長。在與今日竹山網共成長的日子里,我是一條歡快的魚兒,樂于游弋在她智識而寬厚的海洋里。我期待著,這一片海越來越清、越來越寬、越來越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