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于今日竹山網已是長發及腰;于我,依然情深意長。
2005年,第一次打開竹山網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親近、新穎,容量大、更新快,可以聽音樂、覽時事、擷風情,更令人開心的是還可以在我喜愛的堵河文藝一欄里欣賞到家鄉人的美文。
真正讓我牛刀小試的是在之后的兩三年。2007年春,我來到竹山最偏遠的鄉鎮柳林從事變電運行工作。柳林離縣城100多公里,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為排遣寂寞,打字員出身的我就在電腦前盲然無緒地練字、發泄,書寫寂寞、彷徨、猶豫。也許是環境使然,清靜之下竟然思緒如潮,幾年下來,我累計寫了20多萬字,這20多萬字陸續曬在今日竹山網的堵河文藝里,它們不斷地被好評、被轉載,直到結集出版了我人生中第一本散文集子。那時候,今日竹山網就像我的心靈出口和換氣通道一樣,大概每隔一兩個星期我都要表達一下。表達之后,我在意網友的點評,在意粉絲的追捧,和他們形成了良好互動,共同的興趣愛好把一大群天南海北的家鄉人凝聚在今日竹山網里。我們用鄉音聊鄉情,讓文字開出花朵。現今,稍微年長的網友或許都知道有個叫“若楠”的小女子和曾經大家一起,攪縐一池春水。
因為“成績斐然”,后來我又被推薦為堵河文藝版的版主,這一“官銜”讓我樂不可支。我用心閱讀文友們的帖子,鼓勵他們、贊揚他們,為他們糾正錯別字。從謀篇布局到語言組合,刪繁就簡三秋樹,我事無巨細,名副其實過了一把編輯癮。2013年,我的散文集子獲得了第二屆武當文藝獎,我要感謝今日竹山網,是它把我送上了領獎臺。
今日竹山網不僅是一個虛擬的存在,它還常常帶領我們走進現實,播灑關愛的種子。2008年春天,桃花灼灼時節,在今日竹山網的號召下,我們20多個網友劃著木船去上庸鎮看望貧困學生吳長靜。看到吳長靜家徒四壁仍勤奮學習,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震動。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資助貧困生,她的堅強、她的美麗一直是我詩和遠方的旅途驛站。10年過去了,我從沒接到過吳長靜的電話,雖然她失約了,但我堅信她會越來越好的。緣于這些溫暖的初衷,網絡大伽袁斌通過今日竹山網成立了竹山第一個民間助學組織——竹根聯盟。在竹根聯盟里,有官員有平民,有老人有孩子,我們默默地追逐竹根聯盟,為的就是讓每個孩子有學上有書讀,讓竹根聯盟里的顆顆愛心閃亮發光。
快樂只是今日竹山網的一個版塊兒,多年來,它初心不改,堅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至千家萬戶。網站上,為官的勤政,為民的便利,開個會、搞個活動,問個事兒、買個房子等等,今日竹山網都能滿足心愿。最令竹山人驕傲的是,它在全國縣市網站中的排名一直靠前,成為繼十星之后的又一張精神名片。
回憶里的點滴,滿滿的都是感動。從2005年到2018年,十三年網齡,青絲漸漸走向白發,老去的只是容顏,不老的是執著與追求。站在深秋的風里,我舉雙手祝福今日竹山網,生日快樂,永遠年輕! (若 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