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建立健全區域內省際合作機制,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水平。大力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加強都市圈之間協調聯動,更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在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中部六省宛如緊密咬合的齒輪,彼此協作,憑借各自獨特的資源稟賦與發展優勢,積極投身協同創新,匯聚合力推動區域經濟朝著高質量方向穩步邁進。融媒體系列報道《中部崛起向新而進》第二篇《協同發展促新局》。
湖北作為經濟大省,秉持打基礎、補短板、謀長遠的戰略思路。一方面,湖北憑借自身經濟增長帶動中部地區整體經濟規模的擴張,提升中部地區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通過產業轉移、技術輸出以及資金流動,為周邊省份創造發展機遇,推動區域產業協同與經濟互補。
以武漢光谷為例,在創新政策扶持下,1.6 萬余家光電子信息企業在此扎堆,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超 5000 億元。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湖北為中部地區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其科研成果助力其他省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了整個中部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
▲2025年2月27日,“武創薈”湖北科創供應鏈北斗產業專場對接會暨光谷“創投匯”活動在武漢東湖高新區舉行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地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疊加區域。作為經濟大省,湖北省積極推動長江中游三省在戰略對接、設施互聯等重點領域合作,已謀劃 100 多項重點工作任務。
湖北省發改委副處長王思為說,應高效串聯武漢、長株潭、南昌三大都市圈,以武漢為核心,協同創建長江中游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構建跨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江西南昌借鑒武漢光谷經驗,吸引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入駐。武漢憑借優勢產業與湖南、安徽深度合作,實現技術互補與產業升級。湖南加快長株潭一體化建設,依托 “湘易辦” 打造 “長株潭服務專區”,便利企業和群眾。
展望未來,以武漢為核心串聯三大都市圈,協同創建長江中游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構建跨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將為三省協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武漢光谷高新大道全長13公里,開啟光谷生物醫藥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之路
近年來,湖南積極與湖北、江西等省加強區域協作,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不斷深化分工合作。湘江西岸科創走廊與武漢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對接合作持續深化,共同推動長江中游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組建。
湖南充分發揮自身在中非經貿合作中的優勢,成功舉辦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并舉行非洲與鄂贛兩省合作推介會,簽約眾多合作項目,為三省產業 “走出去” 搭建了廣闊平臺。湘贛兩省聯合創立 “湘贛紅” 農業公共品牌,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湘贛兩省聯合創立 “湘贛紅” 農業公共品牌
安徽、湖北、湖南在制造業領域各有專長。安徽在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迅猛;湖北的汽車制造、裝備制造實力雄厚;湖南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等方面優勢突出。三省通過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這種跨區域的產業協同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還促進了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為中部地區制造業協同開放發展樹立典范。
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宏觀服務部主任張貝爾表示:中部地區具有“科教資源集聚優勢”和“區位優勢”。安徽在發揮區位優勢上,通過加強基礎設施聯通、跨省合作共建互通等方式,不斷強化鏈接長三角和中部紐帶作用,為中部省際毗鄰地區合作提供了樣板示范。
▲2024年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期間 安徽省牽頭舉辦中部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招商暨投資安徽行(長沙)推介會
在推動中部崛起的進程中,中部六省不斷探索奮進,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邁向新高度。中部地區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優化產業布局。通過深度對接、融合聯動、優化布局與強化支撐,建立健全區域內省際合作機制,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協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為中部崛起注入強大動力。
(來源 長江云新聞 江西新聞廣播 編審 華磊 楊康 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