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十堰市竹山縣人,1991年出生,2020年畢業于新疆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2021年通過竹山縣人才引進,現就職于竹山縣人民醫院五官科。
一、桑梓情牽返故鄉
2021年,對于遠在新疆學醫的劉博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一個契機悄然來臨:竹山縣發布了人才引進公告,這讓他不禁眼前一亮,從工資待遇、職稱評定、政策補貼、人才公寓等面面俱到,優厚的人才政策福利,更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他歸鄉的道路,也讓他內心深處回歸家鄉竹山的想法愈發堅定。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報考竹山縣人民醫院,渴望有朝一日能為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反哺這片養育自己的故土。
重踏故土,面對日益發展的竹山,既熟悉卻又陌生,熟悉的是它還是這個青山綠水、溫暖的小城,這里有父母親人的牽掛,有對家鄉深深的感恩之情。陌生的是竹山日新月異的變化速度。帶著激動的心情,劉博來到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就職。他希望能盡自己所能為竹山的衛生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和竹山的父老鄉親共同守護好他們的健康。
二、潛心篤學迎挑戰
初到耳鼻喉科之際,他還是一個“小白”,正經歷著從學生到臨床醫生這一關鍵的身份轉變。為了讓他更快適應工作節奏,醫院專程為他安排了主治醫師做他的導師,耐心為他介紹科室的具體工作內容、流程、注意事項等,指導他日常的工作和學習。
雖說他接受過系統的臨床醫學知識學習,但真正踏入醫療行業后,才深切感受到臨床工作的復雜多變和對實踐專業能力的嚴苛要求。猶記得那次單獨值班,他就碰上了一例極為復雜的外傷病例。凌晨1點,從鄉鎮上送來一個外傷很重的病人,鼻子完全斷掉,一半耳廓幾乎完全斷開,外傷穿孔貫通到牙齦,第一次處理情況如此復雜的外傷,毫無經驗,再加上病人被送來的時候還在醉酒狀態,并不能做好配合,這讓劉博頓感焦急萬分,于是立即求助科室的另一位有經驗的老同事,后來通過二人設計好的皮膚移植方案,花費將近三個小時才處理好。這次經歷,猶如一記警鐘,讓劉博深刻意識到自身不足和提升能力的迫切性。
剛開始劉博一度陷入過有心無力的焦慮,但通過參加縣里組織的人才交流座談會、聯誼會、沙龍等各類人才活動,在這個與同行們深入交流的寶貴平臺,他近距離聆聽前輩們的經驗分享,汲取他人在面對類似難題時的智慧與方法,這為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讓他更加明晰自己在家鄉這片土地上從事醫療工作的意義與責任。于是他重新燃起希望,深知唯有潛心學習、細心研究、耐心耕耘才能在醫療行業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三、砥礪前行結碩果
在竹山工作4年,劉博漸漸扎根竹山這片大地。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劉博逐漸能夠獨當一面,從門診接診、住院管理到手術操作,各項工作越來越熟稔,多次得到病人的點名表揚。參加工作以來,門診累計接診患者5000余例,管理住院700余人次,參與手術400余例。在科室領導的傳幫帶下,他成功開展了耳鼻喉領域的多項新技術、新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縣域醫療空白,比如他們創新了過敏性鼻炎脫敏治療,三年來共有200余例患者接受治療,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首次在院內開展了鼓室成形術,為廣大的中耳炎患者拓寬了手術治療的選擇,讓病人在家門口醫院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2022年,他獲竹山縣衛生健康系統的“技術創新標兵”榮譽稱號;2023年獲竹山縣人民醫院“十星級先進工作者”榮譽。
這4年里,他不僅在工作上收獲頗豐,還喜得佳人,和愛人陳葦從相識到相知,走進婚姻殿堂,在竹山買了房安了家。在人才政策的支持下,他每年有3萬元的生活補貼,提前一年晉升了中級職稱。
“人才政策的關懷使自己沒有后顧之憂,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今年還申請到5萬元的人才購房補貼!”他表示這幾年來在生活和工作上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竹山的工作也越來越有熱情和動力。而醫院教學相長的模式,也讓他能夠更好地為每一位患者服務,他堅信接下來能持續耕耘在竹山的醫療行業,為守護好父老鄉親“小五官”里的“大健康”而發光發熱。(竹山縣人才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