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鎮地處竹山縣中部,版圖面積69平方千米,全鎮轄8個村、9個社區,常住人口9.97萬人。東鄰文峰,西連潘口,南接深河,北與樓臺接壤。位于堵河、霍河和北星河匯合處。是竹山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核心城區一面靠龍背山,三面環水,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被譽為鑲嵌在堵河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
近年來,城關鎮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和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聚焦黨建引領鄉村“五大振興”,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動能,奮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靚麗畫卷。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創新豐富“黨建+”內涵,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人才培育、產業發展等保障機制,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小事為切入點,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強力推動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1.支部建設標準化。鞏固提升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成果,分步實施、梯次推進,完善8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把黨群服務中心作為整合社會資源、創新社會治理的主平臺,村級設立群眾接待室、矛盾糾紛調解室、心理咨詢室等,成立鎮、村兩級人民調解委員會,進一步完善黨支部聯系服務群眾功能。
2.干部培養規范化。積極推薦優秀年輕黨員、致富帶頭人等作為村級后備干部,引導參與村級事務管理,讓其在實踐中長知識、提能力,目前全鎮儲備培養村級后備干部34人。組織開展各類實用技能培訓,培育制茶能手76名、“六坊”“四鋪”工匠藝人115名、本土專家“田秀才”100余名。
3.基層治理網格化。推動黨組織向村組網格延伸,形成抓黨建、促治理、優服務、強自治的良性互動,形成德治、法治、自治有效融合的基層治理新局面。筑牢“黨小組+網格員+中心戶長”基層治理鐵三角,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二)壯大特色產業發展
1.立足特色資源,利用基礎產業固本培元。城關鎮立足特色資源,緊扣市場需求,堅持精準發力,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持續發展,截至目前,打造茶葉種植、黃牛養殖、農產品加工、中藥材、抖音電商等特色產業。一是完成2021-2023年老茶園施肥、剪枝、鋤草、治蟲等老茶園改造和幼齡茶園管護,覆蓋脫貧(監測)戶800余戶;二是落實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糧油單產提升行動。在迎豐、園藝場、虎山、高家莊等村實際落實玉米復合種植面積600畝,辦高產示范片一個。三是在霍河流域的劉家山、高家莊、二道坊等村4000余畝茶園,按照生態茶園建設要求,投入45000張粘蟲紅黃板,20盞太陽能殺蟲燈,實現了春茶前無蟲害不打農藥的重大突破,同時完成低老茶園改造1000畝,新建直播茶園30畝,采摘銷售20萬斤大葉茶,17萬斤芽茶,一片片“綠葉子”變成茶農增收致富的“金葉子”;四是鎮農技中心巡回指導茶農追施催芽肥、棚面輕剪,在經歷初春凍雨為害后,春茶產量明顯好于預期,市場俏銷。五是圍繞“菜籃子”開展技術服務,對迎豐、劉家山、二道坊等露地蔬菜種植戶開展技術指導,對蔬菜生產環節實施了過程管理和質量檢測,保障農藥殘留檢測“零”超標。
2.挖掘以“山、茶、水”為主題的特色生態文化,不斷推動茶旅融合發展提速。以4月中旬劉家山“春風十里·茶山相遇”山水茶園戶外徒步行為載體,廣泛宣傳推介茶產業和茶文化,不斷豐富霍河流域休閑鄉村旅游名片內涵;學習借鑒廣東梅縣“雁南飛”經驗,持續推進霍河小流域劉家山茶旅融合示范區建設,實施“茶里竹海”植竹4.4萬株,在建1座1200㎡精制茶葉加工車間。完成茶里云頂改造升級,完成劉家山茶園產業路黑色化2公里,建成二道坊村至劉家山3.2公里景觀路,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縣城后花園磁吸能力不斷提升,劉家山醉美茶園成為游客休閑打卡勝地,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的多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生態康養先行區、農旅融合標桿區、特色近郊旅游村。
(三)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六件事”
結合霍河片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行動,在劉家山片區大力開展鄉村建設行動,以點帶面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1.農村廁所革命。堅持臨河臨庫應建盡建、應改盡改原則,按照“六統一”模式(統一設計、統一選址、統一標準、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統一獎補)扎實推進戶廁改造全覆蓋,今年以來,共完成“三格式”化糞池廁改建設165座。
2.污水治理。堅持“分類施策、水岸同治”,全面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對霍河片區10戶以上集中院落統一設計建設10座一體化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對10戶以下院落及分散式住戶,采取“4+1”(水沖廁所—三格化糞池—沉淀池—人工濕地+產業)模式實行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對近城的二道坊村新建污水管網3.5千米至縣城市政污水管網統一收集納管處理。
3.農村養老安幼體系建設。圍繞農村養老照料中心建設、日常開放服務、人員配置及學齡兒童是否正常入學接受教育,謀劃推動農村幼兒安幼中心建設,保障學齡兒童“四點半”教育。了解老年人需求,完善配套服務,使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有所關愛呵護。目前,已建有安幼養老中心2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室12個、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2個、童伴之家2個。
4.生活垃圾治理。截至目前,聚焦人口居住密集區已投放分類垃圾箱60余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專業垃圾清運公司經營,實現了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利用院子會、宣傳條幅、廣播喇叭、顯示屏等載體開展宣傳120余次,宣傳動員農戶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2000余人次;全面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轉運陳年垃圾1700余方,整治道路、護坡、溝渠垃圾6000余處,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變。
5.農村公路建設。圍繞“農村四好公路建設”和農村公路養護雙向發力。完成縣城至霍河水庫7公里主干道黑色化工程,同時配套完成了霍河流域全線公路兩側花壇修復補新5公里及花壇苗木補植等,完成劉家山茶園產業路黑色化建設2公里。
(四)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1.深入開展“潔凈竹山”行動。組織號召機關干部、鎮直單位干部、各村社區網格員、公崗黨員干部、駐村工作隊、青年志愿者等700余人常態化開展“潔凈竹山 周五大掃除”活動,聚焦城鄉接合部、河道溝渠、公路沿線、村組巷道等衛生死角和盲區,開展攻堅戰、特色戰、殲滅戰,全鎮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30余噸,整治衛生死角800余處。
2.扎實推進霍河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嚴格落實拆一批、建一批、栽一批、測一批、清一批、黑一批、美一批“七個一批”工作要求,依法拆除違法建筑,進一步處理生活污水,開展植樹造林,持續提升改善水生態、提升水環境。全面摸排縣城至霍河水庫片區亂搭亂建69處,分批次拆除活動板房、鋼架結構、磚混結構等違法建筑40余處,完成見縫插綠植樹約2萬株。
3.持續開展“文明河流”行動。積極運用共同締造理念,發動黨員群眾清理河道垃圾,疏浚治理河道二千米、清理河道岸線各類固廢600余噸,拆除河道沿線豬舍、雞圈等臟亂差建筑物10余處,打撈水面漂浮物30余方。同時組建流域治理守水護水宣講小分隊,采取“領導包片-駐干包村-村干部包戶”的工作機制,全覆蓋入戶走訪,關停或搬遷15家“散亂污”企業,鋪設3.5千米市政污水管網。堅持“分類施策、水岸同治”,全面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建設10座一體化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定期組織鎮村干部對流域水面漂浮垃圾進行清理,長期保持水面環境。同時加強沿線巡查,嚴防在河流水庫周邊隨意傾倒垃圾,持續鞏固水質提升。
4.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鎮村各級林長扎實開展巡林工作,推送《城關鎮林長制推進情況調度表》6次,選聘100名生態護林員和16名兼職護林員開展巡山護林,完成森林管護6.16萬畝,生態公益林管護2.86萬畝。持續推進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強化松材線蟲病疫木監測防控體系建設,已清理銷毀疫木4000余株。
(五)共同締造完善基層治理體系
1.決策共謀聚民意。建立“村黨組織、灣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組建黨員群眾代表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委會、矛盾調處會、環境衛生共建隊、平安霍河護水隊等“四會兩隊”,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把每一名群眾納入不同組織中,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共同締造生動實踐,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院子會,組織群眾對意見建議逐一研討,共商村級事務。充分聽取群眾意見。
2.發展共建匯民力。圍繞群眾飲水、入院道路、環境整治等開展籌工籌勞,村黨支部帶頭,成立村民環境整治小組,針對村內危舊廢棄房屋、露天廁所、亂搭亂建房屋等人居環境問題,進行拆除勸導,定期清理房前屋后和村道雜草雜物、積存垃圾,清理溝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礙物。
3.建設共管集民智。充分運用“五老”(老黨員、老教師、老軍人、老模范、老干部)人才資源,發揮鄉賢優勢,開展理論政策宣講、科普技能培訓、文化文藝進村組等活動,讓身邊人講身邊事,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設立黨員分區監督管理制度,分別負責區域內的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公共空間整治提升、垃圾清理等內容,及時發現并提醒村民及相關責任人。明確村道認領、排水溝渠認領、公共設施等維護認領的“愛心共管監督員”,激勵村民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整治成果的維護管理。
4.效果共評聽民聲。全鎮8個村堅持黨建引領,村民委員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為基礎,群團組織為紐帶,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為補充,建立黨員共管、活動共聯、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文化共融等組織鏈接機制,進一步優化充實組織體系。鼓勵村民建立村莊環境評比小組,定期開展村內環境評比工作,對村內的院落、宅前屋后等公共空間衛生整潔情況進行評分,現場張貼“好、中、差”,每季度發布“紅黑榜”,年度實行環保積分制。用好村民議事會制度,大力開展“十曬十比十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營造良好共同締造氛圍,不斷提高群眾的參與度。組織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家庭)”評選13953戶;“十星促五興”專題宣講會80余次;“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宣講200余場,參與群眾7500余人次;常態化開展“8+N”志愿服務活動。
5.成果共享暖民心。開展“十堆十亂”治理,完成戶廁改建160戶,統籌推進生活垃圾治理、村莊清潔行動,共享整潔鄉村環境。不斷挖掘村莊歷史,推介宣傳劉家山特色故事,打造創建村史文化長廊、茶文化館等,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所站、十星長廊、文化健身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作用,定期開展理論宣講、市民教育、科普宣傳等各類文娛活動,共享精神文明成果。
二、未來展望
藍圖繪就,正當揚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須策馬加鞭。城關鎮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進一步整合生態資產資源,通過不斷激活生態資源要素價值,引導撬動社會多元投入,鼓勵市場主體和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擘畫鄉村全面振興新圖景。
(城關鎮:耿恒舉、趙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