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遞物流是農產品出村進城、消費品下鄉進村的重要渠道之一,對滿足農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我縣加快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整合各方資源,提升農村寄遞物流服務能力。11月28日,投資400萬元,占地20畝,使用面積6000平方米的寄遞物流共配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縣級分揀、直達到村”的農村寄遞物流服務實現村村全覆蓋。那么,快遞進村運轉的怎樣?給群眾生活帶來哪些便利?近日記者走訪調查了部分物流企業、郵政網點、村級服務站,實地探訪“快遞進村”的成效。
在通濟溝物流園快遞分揀中心,記者看到,這里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們正在對傳送帶上的快遞進行分揀。據竹山縣交通物流服務中心主任周愷介紹,該中心入駐有“三通一達”四家快遞企業,日均快遞件3.2萬件左右,其中需要二次投遞到鄉、到村的快遞件大約有5000件,而快遞到鄉入村的二次轉運,也無形中增加了運營成本,影響著快遞進村的速度。
據竹山縣中通快遞負責人魏文玲介紹,過去請物流的車帶東西,一般是三天帶一次,村里基本到不了。物流車帶東西費用相當高,非常的不方便。
困擾快遞企業的難題,隨著竹山縣寄遞物流共配中心的投運迎刃而解。
“高標準組織新建了一個面積6000平方米的公共配送中心,按照‘一固五有’標準在17個鄉鎮所有建制村全部建成農村寄遞物流村級服務網點,實現100%全覆蓋。”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沈警鐘說。
該中心建設有日處理量3萬件的自動分揀線一條,具備快遞自動分揀、物流配送、安全檢查、數據統計等功能,實現了“縣級分揀、直達到村”目標。
“寄遞物流共配中心建成后,整體快遞行業的成本降低了,服務質量提升了。”竹山縣中通快遞負責人魏文玲說。
值得一提的是,縣物流共配中心的分揀線對到村的快遞件實行精準分揀打包。葉建國是竹山西部鄉鎮的快遞專線班司機,每天上午9點他就準時來到共配中心取走今天的快遞包裹,他每天的任務就是“朝發夕至”將西部片區8個鄉鎮的快遞件投送到鄉鎮郵政網點。
“我們郵政現在有兩臺郵車保障西部的8個鄉鎮,每天兩個頻次送貨量,基本上上行郵件出口郵件在1000件以上,進口郵件在7000件左右,保證郵件進得來、出得去,方便客戶及時收到快遞,也方便我們收回郵件,能夠及時運出去。”郵政公司快遞專線司機葉建國說。
上午10點不到,第一批到達溢水鎮何家灣村的快遞件,就通過葉建國運送到村級網點快遞員蔡剛手中。核對無誤后,快遞件“坐”上小三輪直奔何家灣村,半個小時后,包裹順利到達村快遞服務站。簡單的掃碼、登記后,站點老板嚴耀軍就電話聯系村民取件。嚴翠翠3天前在網上購買了餐巾紙,對快遞到貨速度如此之快,她贊不絕口。“以前很麻煩,去街上拿快遞,網上買個東西得五六天,七八天才能到,現在方便的多,直接送到門上。”
嚴耀軍的小超市作為快遞服務點,通過“多點合一、一點多能”建設,除了收發快遞,還開展農產品購銷、存錢取錢、農資采購等多樣化的便民服務。
“今年郵政快遞寄遞代辦點在我這里,每天代辦的,送的快遞有五六十件,每天下午快遞都基本上能送到老百姓手里。”溢水鎮何家灣村知音超市老板嚴耀軍說。
同嚴耀軍一樣,大廟鄉復興村的黎菊珍利用閑置房屋,開起了寄遞物流小賣部。村民取寄快遞件不但能掙到一定的費用,還給店里聚集了人氣,最近她還對以前的小賣部進行改造升級,擴大經營規模。
“因為我是外地來的,剛開始來也不認識什么人,現在這個快遞店,能夠認識更多的人,方便大家不用跑到街上去拿快遞,太遠了,他們的成本也太高了,來去的十塊錢。現在有了這個快遞店既方便了別人,也成就我自己。”大廟鄉復興村村民黎菊珍說。
“快遞進村”全覆蓋,為村民生活品質提升按下了“加速鍵”。入冬以后,大廟鄉魯家壩的董元英就在網上買了一款保溫杯。記者在快遞標簽上看到,4天時間,安徽安慶的快遞件就送到了大山里的魯家壩村。“以前我們能找人就找人帶,沒人帶的就自己下去拿,找個摩托車得30塊錢,單趟15元,現在肯定方便,現在我們過來只要兩分鐘。”
記者從縣交通運輸局了解到,通過“郵快”合作、“快快”合作和“交郵”合作,目前全縣已開通覆蓋17個鄉鎮的快遞專線5條,村級便民服務站實現了全覆蓋,快遞在縣內流通時間不突破36小時,到村時間平均縮短1至2天,給農村群眾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激發了農村地區消費潛力,農產品上行渠道日益暢通。
“推動5家民營快遞企業與郵政公司簽訂‘郵快合作’協議,指導郵政公司按照‘統一分撥、直達到村’模式進行規范運營,我縣已超前實現了‘快遞進村’的目標。”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沈警鐘說。(黨時軒 但興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