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山縣城出發,向南沿著242國道一路途經圣水湖、九華山,便來到素有“武陵仙境 人間桃源”之稱的官渡鎮。該鎮版圖面積400平方公里,轄10個村和1個居委會,戶籍人口約2萬,這里是入川達渝之咽喉,秦巴文化古驛,堵河水道上的璀璨明珠。
官渡鎮建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相傳古時候有位朝廷官員走秦巴古鹽道經過此地,碰上河水暴漲,眼看就要耽擱重要行程,幸得附近老百姓上山砍竹制筏才得以渡河。該官員感激之余留下些許銀兩,為當地修了一個“官辦渡”“官渡”由此得名。在竹山,“官渡府、峪口縣,田家壩是金鑾寶殿”的民謠廣為流傳,特別是在陸運不發達的歷史年代,官渡河是重要的水運通道,南來北往的人員流動和貨物交易,促進了沿岸商貿的繁榮發達。2009年堵河水電大開發以后,官渡老集鎮整體遷移至天池嶺下新建,如今的新官渡集鎮街道寬闊明麗,統一的庸派建筑,青瓦格窗馬頭墻,氣勢十分恢宏。
官渡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故事、收藏、雕刻等文化博大精深,官渡民歌、剪紙被收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官渡文化,即武陵峽文化,它不僅是堵河文化的縮影,還是秦巴文化、庸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官渡民間故事》《官渡情韻》《官渡鎮志》等多部文化藝術書刊近年來先后印行。
同時,官渡南距神農架大九湖、東臨十堰武當山都不遠,這里群山逶迤、河流縱貫,山水旅游文化和革命紅色文化資源都十分富集,是湖北省旅游名鎮、十堰市魅力鄉鎮。如今,外來游客走進官渡,就如同走進文化的金鑾殿,來到夢中的桃花源。
(一)傳統民俗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一座民俗博物館,見證百年滄桑。在官渡集鎮的中心位置,坐落著一幢畫棟雕梁的庸派仿古建筑—— 秦巴民俗博物館。該館由官渡籍人士曾和林2007年創辦成立,主體房屋3層,總建筑面積1630.23平方米(含后院),一樓為石雕作坊展廳和佛雕神像展廳,二樓為文物雜寶展廳和匾額對聯展廳,三樓為文星堂、剪紙大師余曼白紀念館。館內共有余曼白剪紙紀念館、紅色文化展、文物雜寶展、民俗遺物展、匾牌對聯展、古典家具展、票證錢幣展、雕花工藝展、石雕作坊展、佛雕神像展等10個區域,收藏有4萬余件各類珍品,不少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甚至是唐、宋時期的文物。2012年8月,這里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區,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和收藏愛好者慕名前來參觀。
一曲古老民歌,唱出千年風雅。官渡民歌,“集秦腔楚韻巴風于一體”,攝取了東西南北多元化的文化因子,具有承南繼北、兼東容西的特征,歌詞內容較為集中地反映了當地民風、民俗、民情。2011年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官渡鎮現有民歌手100多人,其中知名歌手40多人。歌手賀樹清代表十堰參加“魅力中國城”競演,登上央視大舞臺,在全國觀眾面前亮相。“歌王”熊仁寶先后代表十堰市參加武漢旅游節和上海世博會一展歌喉,深受聽眾喜愛。近年來,秉承著積極發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則,官渡鎮巧妙地“化古為今”,通過民歌演唱的形式宣傳黨的政策,發揚優秀傳統習俗,5次成功主辦湖北、陜西、重慶等三省市代表參加的秦巴民歌大賽。
一把手工木椅,創造萬元產業。遠近聞名的“官渡木椅”是很多來竹游客必購的特色商品,相較于市面上常見的普通木椅,官渡木椅榫口嚴絲合縫,木椅平整光滑,制作工藝獨一無二,較好地保留了民間家具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價值,使用壽命能達幾十年,因此頗受消費者青睞。2016年竹山官渡木椅制作技藝入選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為支持傳統“小產業”煥發“新生機”,官渡鎮通過扶持“祖傳木椅匠人”柯權,大力支持官渡木椅生產銷售,不僅建成了整潔寬敞的廠房,吸引了當地村民家門口就業,還收獲不少“海外訂單”。如今,小小木椅已逐漸發展為興業富民的大產業,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年產值已達數百萬元。
(二)彰顯旅游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官渡鎮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武陵峽·桃花源、生態百里河旅游區坐落于此,是鄂西北生態文化旅游圈和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重要支點。近年來,當地政府深入發掘地方文化內涵,堅持做好“文化”“旅游”結合文章,促進“文旅融合”走向深入。
文旅融合展新貌。官渡武陵峽,是8億年前地殼運動留下的古老斷裂帶,號稱華中地區最長、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峽谷,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相傳就在這里。近年來,各方累計投資上千萬元,對武陵峽景區碼頭、船舶、游步道、民宿、農家樂、公廁進行提檔升級,打造桃園松樹嶺文旅融合示范區,努力以品質品牌吸引游客旅游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投資近500萬元,拓寬百里河景區通道,實施道路硬化,同時配套周邊綠化、生態公廁等便民設施,開發旅游產品。不斷提升周邊基礎設施,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建成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讓游客在更加美好的環境中領略官渡文化,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文化宣傳強筋骨。利用春節、重陽等節日契機,組織官渡民歌、民俗文化表演等方式,向群眾大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國兩會精神等。組織“感黨恩、迎國慶”文藝演出活動10余場次,受眾達8000余人次。開展“月末大舞臺”“唱支山歌獻給黨”等文化活動,將鄉村振興、法制宣傳、紀檢監察、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等內容編入歌詞中,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到家家戶戶。推動紅色故事宣講進機關、進校園、進景區、進院落,不斷唱響主旋律、振奮精氣神。廣大黨員群眾在領略特色地域文化中感受官渡的蝶變躍升,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眼里有光芒,行動有方向。
精神文明修內功。始終將文化傳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輿論宣傳的強大作用,精心在全鎮各村設置遵德守禮、移風易俗、十九大精神等公益廣告150多塊,制作宣傳墻8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海報60張。扎實推進“十星級”創建活動,組織各村(居)積極評選“十星級”文明示范戶,官渡街居委會、小河村、中場村等村獲評文明示范村。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載體建設組織開展鄉村民歌會、送戲下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隆重表彰“好公婆、好媳婦”“孝老愛親”“勤勞致富”戶,為全鎮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三)傳承紅色文化,共同締造美麗鄉村
在官渡鎮百里河的大山之中,有一個小地名叫羚羊溝的地方,那里群山連綿,草木蔥蘢,綠樹掩映中,中原突圍綠池子遺址靜靜地矗立山間。1946年6月26日,中原軍區5萬多人沿著不同路線,沖破國民黨軍隊20多萬人的包圍圈。江漢軍區部隊在副司令員羅厚福、副政委文敏生的率領下挺進鄂西北,并與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王樹聲率領的左路縱隊,在竹房邊界的上龕地區會師,成立了中共鄂西北區黨委和鄂西北軍區,下轄4個軍分區,其中第一軍分區轄竹山、竹溪、鎮坪、平利、白河等地。同年8月30日,鄂西北區黨委、軍區在“綠池子”旁邊的農房里召開會議,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研究根據地創建工作,以牽制國民黨數十萬部隊,配合全國戰場的戰斗。10月5日,中共竹南縣委書記許明清在房縣麥浪坪受傷被捕,10月20日在竹山縣城關鎮走馬崗被敵人活埋,年僅28歲。
為弘揚歷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2018年,官渡鎮投資30余萬啟動修建百里河中原突圍綠池子會議舊址。工作專班搜尋革命文物,并對現存歷史見證者進行走訪調研、查閱眾多文獻,梳理出綠池子會議的整體歷史脈絡,復原歷史場景,大量紅色文物得到妥善收集保護。2022年,官渡鎮抓住百里河村被中組部納入“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機會,統籌資金數百萬元對中原突圍綠池子會議舊址進行了翻修改造,新建紅色廣場、人物塑像,完善綠化設施。修繕一新的綠池子會議舊址,成為全縣黨員干部開展支部主題黨日、黨史學習教育等活動的重要地方。百里河羚羊溝村民小組也通過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樣板。下一步,官渡鎮還將計劃開展“竹南縣委”舊址改造,形成“紅色旅游”多點開花、連點成線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