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明帝時,有一個叫陳君賢的人,家住廬州府的陳家村。廬州府在今天安徽省安慶市一帶,這里曾經是商朝的小諸侯國-皖國(亦稱古桐國)的所在地。
有一天,陳君賢十二歲的小兒子陳爵和他的好朋友陳挺在湖邊玩耍,玩了一會兒兩個人都累了,陳挺就對陳爵說:“我帶了釣魚竿,咱們去釣魚吧。如果釣到大魚,今晚讓你爹給咱們做紅燒魚吃!”
陳爵性格比較倔強,說:“不用你給我釣,我要自己釣!不過我沒帶漁竿,你在這等等,我回家拿!”話音剛落,也不等陳挺回答,就飛快地跑了。一會兒,陳爵回來了,問陳挺:“你釣到魚了么?”陳挺說:“你看,我釣了好幾條又肥又大的魚。你趕緊到我這邊來釣吧,這邊魚多!”
陳爵說:“我要自己找釣魚的地方。挨著你,釣到了也是搶了你的福氣!”說著,他跑到離陳挺不太遠的地方,坐了下來也開始釣魚。忽然,陳爵看到湖邊的水中好像有個黃色的罐子,就想把它撈出來看個究竟。于是,他先用一塊大石頭將漁竿壓住,然后脫了鞋子,挽起褲管,下到水里撈罐子。可是罐子有半截陷在泥里,他拔不動。
陳挺見他下到了水里,覺得很奇怪,就大聲地喊道:“陳爵,你不好好釣魚,跑到水里干什么呢?”陳爵聽到陳挺的喊聲,就說:“這兒有個大罐子,挺沉的,趕緊過來幫忙!”陳挺跑過來一看,水里果然有個黃色的大罐子,旁邊還有一個盤子呢,于是也趕忙脫了鞋下去幫忙。
兩人使出吃奶的力氣往外拔,罐子是拔出來了,他倆卻都后仰摔進了水中。那個罐子被甩到了一邊,兩個孩子互相攙扶著爬起來,一屁股坐在岸邊喘粗氣。
過了好一會兒,他倆把那只又滑又重的罐子抬到岸上。陳爵開始以為是一個銅樽,可是將它洗凈后,罐子發出黃燦燦的光芒。兩人都呆住了:罐子是黃金做成的!這時,被攪渾的湖水又變得清澈了,陳爵在發現金樽處的周圍搜索,看見水中有許多像銅錢似的小東西,數不清究竟有多少。他撈起一個洗掉污泥一看,原來是金幣!
他倆都想不明白:這個湖里怎么會有這么多的金器呢?他倆連釣竿也忘了拿,每人抓著兩把金幣就飛跑回村里。陳爵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父親。陳君賢一聽,驚得說不出話來。
陳爵的父親陳君賢曾是皖國的官員。春秋時,小小的皖國相繼依附楚、吳、越等大國;楚漢爭霸時,皖依附楚國。皖國在戰亂中滅亡后,歸屬了漢朝,陳君賢就隱居在陳家村。
“那些都是皖侯國的金幣啊!走,你帶我去看看!”陳君賢,在皖國為臣時忠心耿耿,國家滅亡后他心灰意冷。這些年來,他一直為下落不明的皖侯難過。現在看來,皖侯必然是自沉在大湖里了,隨身帶的金器才會出現在湖中。他聲音顫抖地對兒子說:
父子倆奔到湖邊。只見那里已經來了不少村民,都是聽到陳挺的話后跑來的,他們爭著趟進水里撈金幣,搶奪著那個金樽。陳君賢大聲說:“鄉親們,不要搶!
他們爭著趟進水里撈金幣,搶奪著那個金樽。陳君賢大聲說:“鄉親們,不要搶!這些都是皖國的東西,也就屬于漢朝,是國家的.財富!”
陳君賢平素為人誠摯、助人為樂,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聽他的。在陳君賢的指揮下,村民們把金幣、金器打撈上岸加以清點:除了那個金樽,還有金盤等器皿,光是金幣就有十多斤。
一下子撈到這么多金子該怎么辦呢?陳君賢把兒子陳爵叫到跟前,問道:“兒子,你可知道這湖是國家的還是咱自家的?”兒子說:“那還用問嗎,當然是國家的!”陳君賢接著又問:“既然湖是國家的,那么,在湖里撈到的金子是應該交給官府呢,還是應該自家藏起來呢?”陳爵想了一下,很懂事地說:“不應該自家藏起來,應該交給官府!”
陳君賢高興地說:“你真懂事,真是我的好兒子!做人就應該誠誠實實的,再好、再貴重的東西,不是自家的就不能要。咱可不能為了這些黃金而做昧心事,忘掉了比黃金還重要的做人的道理!”
接著,陳君賢又說服了陳挺和他的家人以及眾鄉鄰,把從湖里撈出來的黃金全部交給了當地的官府。當地官府又把這件事上報朝廷。漢明帝知道陳君賢和陳家村村民拾金不昧的事跡后,非常高興,特別下了一道詔書,表彰并且獎勵了他們。
陳君賢將皇上的賞賜全部分給了村民,自己分文不留。村民們領到賞賜后都歡天喜地的,紛紛稱頌陳君賢高尚的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