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農業機械化工作的調研與思考
竹山縣農機服務中心 劉啟富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伴隨農村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轉變,縣域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也相應得到了提升。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機化發展的薄弱環節和制約因素仍然很多。需要我們認真調研、理清思路,積極探索,從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尋求解決發展方向和困擾這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發揮好農業機械化在建設現代化農業中的主力軍作用。
一、竹山縣農業機械化現狀
竹山縣地處秦巴山區,耕地面積59萬畝。坡陡、地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是我縣當前農業生產的大背景。正當我縣“1115”產業體系向“56513”發展格局邁進的同時,國務院出臺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農業機械從傳統單一的“耕、種、收”機械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我縣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在農、林、特、畜牧業生產環節引進和推廣了一批全新的農機具,并組建了服務各大產業的農民合作社,社會化的農機服務成為農民增收節支、降低勞動強度的新亮點。
截止到2021年底,全縣農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8.9%,農機總動力達到30.5萬千瓦,推廣新型農業機械25000臺套。累計培訓各類實用技術人才和機手15000人;引導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26個;培植農機作業服務隊15個、農機大戶300個、農機科技示范戶1200個。累計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682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30000多臺套。推廣了山地軌道運輸機、無人機、茶園管理全程機械化機具、新型烘干/冷藏機等新型農業機械。我縣的農機產品從過去單一的農田作業機械,發展到現在多領域多元化的農機機械,形成了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的雛形。
二、竹山縣農機化工作概況
1.全面落實農業機械化惠農政策。按照《湖北省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和《省農業農村廳 省財政廳關于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通知》文件要求,我縣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以全面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攻堅工作。我們以特色茶葉、煙葉產業為重點,以茶園管理全程機械化機具、茶葉加工機械、山地軌道運輸機為重點,同時兼顧畜牧養殖業所需要的機具、以及市場化服務所需要的農機具,進行政策性傾斜,優先補貼。并積極主動引進價格合理、質量優秀的農機產品進入竹山市場。組織、協調人員培訓,讓新一代的農機具全方位的進入“1115”產業體系發展的各個環節,并發揮著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社會效益的重要作用。
2.竹山縣農機機務服務現狀。目前,我縣主要糧食、經濟作物的機械播種、機械收割示范工作在各個主產鄉鎮全面鋪開。油菜年機械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小麥機械播種面積超過5000畝。茶園田間改造和市場化集中管護試點工作已經在得勝、城關、寶豐等地開始推進;一批冷藏、烘干等農產品初加工設備也正在試驗性的進入市場化服務階段;山地軌道運輸機正以合作社加農戶的方式開始服務于煙葉、茶葉種植的生產活動中。除了當前已經發展的26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15家機務作業隊,更多小型的“機耕隊、茶園管護隊、專業防控隊”開始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或正在積極的組建當中。
3.竹山縣農機化發展的進程。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支持,是推動縣域農機化進程的重要手段。僅僅靠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支持,還無法引導農機化裝備質量的全面提升。這也是我縣過去農機裝備多在小型、微型農機具上徘徊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建成了240平方米的現代農業機械展示培訓中心,購置了一批適用于我縣特色產業發展的新型農機具進行展示,特別是茶園管護全程機械化設備、新型高效農產品初加工設備。并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演示、精準扶持專業合作社等措施,引導相關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新型高素質農民,購買生產效率高、降低勞動強度明顯的先進新型農機具,改善了我縣農機結構。目前,我縣已經擁有大型田間作業機械17臺,137條山地軌道運輸機遍布我縣多個鄉鎮,新型農產品初加工設備智能烘干機、小型烘干/冷藏設備正以年增加30多臺的速度迅速進入我縣特色產業合作社,國內質量最優的“上洋”“珠峰”“綠峰”三家茶葉加工機械成套設備全部進入我縣茶葉加工企業,無人機等先進的防控設備在我縣開始示范作業。
三、農機化裝備結構對產業發展影響的思考
1.高山特色產業持續生產的基本條件。我縣確定的“1115”產業發展體系中,重點是我縣的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其中茶葉、煙葉、中藥材這三大塊,都是山地種植,在青壯年勞動力緊缺的當下,誰去種、去哪種,就成了首要問題。生產資料上山、收獲的作物下山,不僅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也居高不下。僅從煙葉生產個例分析,柳林鄉的民主、墨池和白河三個村,在安裝了17條山地軌道運輸機后,原本被煙農放棄的1500多畝的煙田又開始重新種植。究其原因,要解決高山種植的運輸問題,修路上山不僅成本過高,且無法滿足當前環境保護的要求。全縣2萬多畝煙葉種植基地、3萬多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已經通作業道的不超過50%。因此,不通過機械化的方式解決好上下山的問題,大量的高山特色種植基地面臨被拋荒的窘境。無地可種時,山區農村經濟產業怎么發展?其他高山種植產業基地,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2.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保障。茶葉產業的發展是我縣“1115”產業體系中的重中之重。標準化的種植要求,同樣提出了“誰去種、怎么種”的問題,僅以茶園施肥、除草這一項來看,每畝茶園數百公斤的專用肥料如何上山進園、如何按標準施肥填埋,27.9萬畝茶園需要多少勞動力才能完成都是問題。人工除草的高成本,很多茶園無法承擔。最終的結果是大量的茶園根本沒有按照規定進行施肥、除草作業。有些茶園甚至用化肥替代專用肥料,用除草劑替代物理除草。茶園的修剪、病蟲害的防治等茶園管護工作,同樣因為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的原因存在諸多問題。要想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做到特色產業生產符合標準的要求,只能依靠新型農機具的支撐。通過新機具的使用,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讓種植戶愿意按標準化的要求進行生產管理。從而保證我縣的特色產業能夠健康、持續的發展。
3.助推經營理念轉變和增效。我縣的茶葉生產中,絕大多數都是采收芽茶和部分普茶,而三葉以上的大宗茶,只有少數幾個茶場采收,這里除了傳統觀念和生產習慣以及銷售渠道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生產的勞動強度和經濟效益指標。采用采茶機作業,經過了重修建的茶園,采摘芽茶過后,再以采代剪,通過機采的方式采收大宗茶,按照每公斤1元計算,每畝茶園采用此方式可增收1200元。通過新型農機具的推廣,促成我縣大部分茶園采收方式的轉變,無疑將大大提高茶葉種植的經濟效益。其他產業方面,采用新型烘干機加工的香菇、煙葉、中藥材,不僅能耗降低、生產勞動強度大大減輕,且加工產品的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在傳統生產加工和新型農機具的使用之間,新型農機具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新型農機具的保有量不足,相應政策對社會、個人新型農機具資金拉動的不足,使得新型農機具的保有速度還遠遠跟不上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
四、今后三年竹山農機化發展的方向
1.突出重點農機具的推廣。結合我縣“1115”產業體系發展的需要,重點推廣解決制約特色產業發展為主的農機具,爭取引領重點產業升級的設施農業裝備。包括:山地軌道運輸機、茶園開溝施肥機、北斗監控管控系統設備、新型農產品初加工設備,以及連棟溫室大棚等。力爭用三年的時間,解決困擾我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農業機械設備、設施不足的問題。
引導北斗監控等服務于農業生產的智能化裝備落戶竹山,力爭在我縣建立兩到三個示范區。目前,2萬畝油菜輪作項目已實現北斗終端監測,播種質量和面積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近兩年已安裝北斗終端監測儀12部,安裝區域無人機信號站一座。
2.著力推進農機化的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在現有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機務服務隊的基礎上,引導成立一批機務服務隊。在機具購機補貼、特殊機具扶持上給予一定的幫扶、支持;在機務作業的標準、作業流程管理、收費等方面給予相應的輔導。讓機務隊以市場化的方式、標準化的要求,為分散種植的農戶服務,達到連片作業、集中管理、降低農戶的種植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同時,在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下,讓農機作業隊伍自身得到健康的發展,促進我縣農機化水平的提高。用三年的時間,將我縣糧食作物的機耕、機種、機收率提高到75%,茶園機械化、標準化管護率提高到80%,連片管護率達到60%。
3.健全農業機械自身服務系統。建立以鄉鎮為節點的農業機械維護、保養網點,整合在我縣銷售農業機械的廠商資源,解決農機用戶的日常保養和維護問題。健全農業機械報廢和管理辦法,及時淘汰老舊、性能缺陷的農機具,確保農業機械的安全生產、提高農機裝備質量水平。
五、農業機械化服務產業發展的建議
1.營造農機化發展的大氛圍。農機化服務于產業發展,單單靠農機人本身,是不可能取得突破的,需要相關部門的共同配合。因此,建議各級領導在相關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及工作中,積極宣傳農機化對農業產業化的助推作用,尤其是農機作業市場化的意義。創造一個有利于農機化發展的氛圍。
2.政策傾斜支持重點農機具的推廣。建議縣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參照其他縣市區的經驗,從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項目中,組織部分資金,對重點機具,如“山地軌道運輸機”“茶園開溝施肥機”“果蔬烘干機”等重點機具實行疊加補貼,撬動社會、行業、個人資金在重點機具上的投入,達到解決特色種植產業存在的“在哪種”“誰去種”“怎么種”的問題。以此達到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切實促進特色種植產業穩步健康的發展。
3.完善與特色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標準化田間管護工作。培土、起壟、開溝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是農業生產的基本作業,也是關鍵點。建議相關部門和農機部門一道,合作制定出一套田間管護的標準,以標準的生產管護手段達到實現特色產業走向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的健康發展的快車道。(作者系竹山縣農機服務中心主任劉啟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