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縣林業局始終踐行“兩山論”理念,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目標,將生態保護修復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一方山水養育一方百姓。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2001年以來,全縣累計退耕37.74萬畝,20萬農民得到退耕還林資金補貼5.76億元。精準滅荒工程造林6.37萬畝,吸納3000余名貧困人口就地務工增收。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縣投資2000萬元,在全縣17個鄉鎮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及邊緣戶為造林綠化員5000人。通過發展竹產業,人均增收4000元,讓貧困人口有穩定的脫貧致富產業。通過“綠滿竹山”工程,釋放“綠色紅利”,完成綠化造林8.82萬畝、長防林建設8.7萬畝、低產林改造4.3萬畝、造林補貼2.37萬畝、石漠化治理13萬畝,6個村創建為首批國家森林鄉村,45個村創建為湖北省綠色示范村。
強化資源管護,夯實發展基礎。1999年,縣政府先后制定政策,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關停所有森工企業,伐木工人轉變為國有林場植樹人,保護全縣300萬畝天然林。自2017年以來,每年選聘生態護林員千余名巡山護林,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護管理,今年護林員增加到3000人。
深化制度改革,助推鄉村振興。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抵押貸款等措施,著力培養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股份公司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探索出林地流轉+家庭林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林業產業發展模式。麻家渡鎮黑虎村眾誠核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路明流轉土地800多畝建設標準化核桃基地,注冊“譚家寨”核桃商標,帶動18戶貧困戶年增收2萬元。全縣已培育扶持林業專業合作社48家(其中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93家。
發展綠色產業 綠了青山富了民
“去年我光核桃收入都6000多元。”樓臺鄉金坪村核桃種植戶陳正林介紹。2019年金坪村全村核桃種植戶收入達到35萬元左右。2011年以來,我縣先后投入430萬余元進行核桃產業獎補,在麻家渡、秦古、樓臺等鄉鎮發展核桃產業6萬余畝,全縣預計產值可達5000萬元。此外,我縣還注重技術培訓,建立了一批林業科技示范基地,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截至目前,全縣林特產業基地面積79.3萬畝,2019年實現林業總產值25.3億元。
大力發展茶葉產業。2016年以來,我縣將茶葉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第一產業,林業部門對茶園建設納入退耕還林政策應納盡納,3年時間新建高標準茶葉基地12萬畝。同時提升茶葉加工能力,大力開發紅茶和黑茶等產品,借力各種展銷會和“一帶一路”開拓國內外銷售市場。截至目前,全縣茶葉基地總面積27.9萬畝,年產干茶6800多噸,綜合產值24億元,覆蓋貧困農戶2萬多戶、6.9萬余人,實現茶葉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大力發展新型產業。深度融合林旅產業,引導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國有林場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九女峰國家級森林公園、女媧山、圣水湖國家濕地公園、太和梅花谷先后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九華山林場入選十堰市首批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單位,官渡鎮武陵峽、柳林鄉民主村溶洞、溢水鎮小東川村生態觀光產業園等旅游景區方興未艾,通過引導景區周邊貧困農戶參與生態旅游相關的產業,促進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落實生態政策,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生態補償促脫貧。切實抓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生態護林員等林業扶貧惠民政策落實落地。2016年以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發放各種林業補貼資金7805.28萬元。
駐村幫扶助脫貧。縣林業局選取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強、農村工作經驗豐富且熟悉林農工作的“過硬人”駐村入戶幫扶,培植食用菌、花椒、核桃、茶葉等專業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會,提供技術指導服務,每年投入30多萬元資金發展產業,2020年縣林業局幫扶的5個村順利脫貧。
“下一步,林業部門將繼續加大生態修復和森林管護力度,全面落實省林業局下達184.86萬畝天然林停伐管護面積落實到山頭、到地塊、到戶頭。圍繞‘一心四線多片’格局,重點改造撫育現有45萬畝竹林,培育復壯低產低效淡竹林30萬畝,不折不扣完成好秋冬1萬畝竹林基地建設任務。”縣林業局局長邵斌展望今后林業發展。
(程平 孫海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