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心紅 楊建成
去冬今春以來,全國黃姜生產經營行情發生了較大變化,我縣的黃姜產業也受其影響,種植、加工兩個環節出現了許多問題。為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最近對此進行了一些調查研究,現分析報告如下:
一、我縣黃姜產業發展的現狀
我縣自1996年開始大規模種植黃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庫區鄉鎮為中心,以鮑竹路、襄關道為兩翼的黃姜專業種植帶,涉及全縣17個鄉鎮,289個村,1634個組,63955戶,232219人。樓臺、文峰、潘口、溢水、寶豐5鄉鎮黃姜種植面積均超過1萬畝,形成了82個黃姜專業村,種植15畝以上的專業戶有500多個。據統計,我縣現有黃姜種植面積10.2萬畝,其中兩年生8.2萬畝(含2003年已生長兩年而沒有開挖的2萬畝)。現有黃姜加工企業1 5家,固定資產投資3432萬元,注冊資金2211萬元;年設計能力:皂素280噸,水解物720噸。黃姜力p工企業主要分布在城關、潘口、溢水、秦古等四鄉鎮。2003年全縣生產水解物166.26噸,皂素61.44噸,分別占當年生產計劃的55.4%和61.4%;兩項合計比同期減少38.6%,累計完成不變價產值1.47億元,比同期增長25.7%,實現銷售收入6640.4萬元,比同期增長27%,實現稅金177.1萬元,實現利潤40.54萬元,利稅相加比同期減少9%。
預計今年全縣可開挖黃姜面積8.2萬畝,按畝產鮮姜2噸計算,全縣鮮姜總產可達16.4萬噸。2004年全縣黃姜加工企業計劃生產水解物31 0噸,皂素105噸。按每噸水解物消耗黃姜150噸計算,全縣黃姜生產企業可消耗鮮姜6.23萬噸。元至2月全縣15家黃姜加工企業有兩家尚未開工生產,累計收購黃姜5360噸,庫存黃姜385噸,生產水解物30.39噸,生產皂素12.36噸,完成現價產值1486.6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232.6萬元,實現稅金29.2萬元,實現利潤7.75萬元。
二、目前出現的主要問題
由于受市場因素和農業結構調整影響,近幾年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黃姜種植熱,其勢頭一直持續到2003年。物極必反,透過過熱看發展,這個產業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種植面積盲目擴大。據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黃姜種植面積為100萬畝,每年按50萬畝開挖,畝產按1.5噸計算可產商品黃姜75萬噸。2003年全國皂素有效需求量為2125噸,由此推算,可耗用商品黃姜32萬噸。十堰市現有黃姜種植面積76萬畝,每年按30萬畝開挖,年可提供商品黃姜45萬噸,全市2003年實際生產皂素813.8噸,實際使用商品黃姜12.2萬噸。我縣目前黃姜種植面積為10.2萬畝,2003年共開挖5萬畝,每畝按生產1.5噸計算,年產鮮姜7.5萬噸。全縣2003年實際生產水解物166.26噸,生產皂素61.44噸,實際使用商品黃姜僅3.4萬噸。
從上述情況分析足以說明,我國的黃姜種植面積已嚴重過剩。大大超過了實際生產需要,如此下去,必將引發激烈的市場競爭,直接造成姜賤傷農。
2、黃姜價格大幅下跌。受市場影響,皂素價格從2002年最高49萬元/噸,下降到目前最低26萬元/噸,下降幅度為47%。水解物價格從2002年最高36萬元/噸,下降到目前最低18萬元/噸,下降幅度為50%。黃姜收購價格也隨之下滑,鮮姜價格從2002年的1.5元/斤下跌到目前的0.30元/斤。價格下降致使姜農利益嚴重受損,現在姜農是怨聲載道,成為當前農村新的不安定因素。目前開挖的黃姜都是在姜種價格走俏時種植的,每畝綜合成本為1290元(包括種子、肥料、農藥、投工等)。而按目前的行情,每畝產鮮姜2噸,每噸按600元銷售,收入1200元,農民每種一畝黃姜不僅不賺錢,反而要虧損90元。
3、加工企業生產能力發揮嚴重不足,效益不佳。我縣黃姜加工企業基本上都是在2002年皂素市場旺盛時應運而生的。2003年皂素市場開始走低,一方面,姜農對價格抱有幻想,壓貨等價;而另一方面,加工企業因產品出售價大幅度下跌,害怕虧損,又根本不敢抬價收購黃姜,二者相互制約,導致惡性循環。同時還因黃姜開挖收購時間集中,季節性強,加工企業因資金不足,收購的黃姜遠遠達不到生產能力所需,而鮮姜保質期又短,限制了生產原料的貯存,導致黃姜加工企業開工能力嚴重不足。據簡易測算:目前即使按每噸600元收購黃姜,每生產1噸水解物企業僅能盈利4000元,生產1噸皂素盈利也不會超過1萬元。
4、科技進步緩慢,產業化程度低。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縣所有黃姜加工企業只能生產上游低級產品水解物和皂素,可以說不存在產業鏈條,增值空間小,綜合效益差。二是黃姜的有效成份是皂素,但只占其含量的1.1-16.15%(絕對干姜),而目前只有這一部分能被工業有效利用。黃姜提取皂素后,另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淀粉(占絕對干姜的45%-50%)和纖維素(占絕對干姜的45%-50%)等物質都作為廢棄物排放,綜合利用率很低。同時淀粉直接進入水域,成為治污的一大難題。由于對水解物治污技術要求較高,一些企業雖然采取了簡易環保措施,但很難達標。
5、蕃麻皂素開始沖擊薯蕷皂素市場,黃姜質量亟待提高。薯蕷皂素已經面臨蕃麻皂素的沖擊。蕃麻皂素不僅含量高,而且具有很強的工業生產價值。特別是提取蕃麻皂素的新工藝已獲成功,已經具備了產業化生產的條件。多年來,我縣的黃姜皂素含量在全市乃至全國都是比較高的,2002年平均含量約為0.7%左右。但2003年以后因種子退化和雨水較多的影響,致使皂素含量降至0.5%左右。雖然高于黃姜含量保本點0.35%,但改良品種、適地種植已成當務之急。因為中國有2/3的黃姜產品直接出口,加入WTO以后,出口國已經利用“技術壁壘”對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黃姜加工下游廠家對收購皂素熔點要求十分苛刻。在皂素緊俏時,190度的溶點可以賣出去,而現在低于195度很難找到收購廠家,目前我縣全部皂素生產企業都很難達到這個要求,下游企業按熔點高低定價收購的措施,直接影響我縣黃姜加工企業的效益。
三、幾點建議
黃姜產業出現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對此我們建議:
1、爭取GAP黃姜種植基地項目。在我縣原有GAP示范基地的基礎上,擴大試驗種植規模,走“高產、高含、高抗”的路子,使黃姜種植由數量增長型變為質量飛躍型,由粗放經營變為集約經營。同時要合理確定種植面積,制定包括擇地、用種、施肥等內容在內的我縣黃姜種植標準,重新確立我縣黃姜種植質量領先地位。要立足我縣現有黃姜資源,加大投入,加快良種繁育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爭取在今年建立一至兩個現代化良種繁育基地,形成良種產業化,努力實現良種全覆蓋,從根本上降低黃姜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促進黃姜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提高。
2、科技創新,技術合作,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首先要加強工藝創新,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我縣現有水解物、皂素的提取工藝大多是八十年代的,除皂素外,其它有用物質基本沒有利用。因此,應加大產學研方面的創新力度,利用副產品生產肥料,提取酒精、葡萄糖和纖維素等,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其次要加強產品創新,做大做強黃姜產業。我縣黃姜加工產業鏈太短,或者說基本不存在產業鏈,只能生產水解物和皂素,這是制約我縣黃姜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今年一定要集中資金,加強自主創新,力爭突破一個新產品。同時要改進現有生產水解物和皂素的生產工藝,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再次,要加強環保技術創新,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目前黃姜加工的治污是一個全國性的難題,今年要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尋求與大專院校聯合科技攻關,力爭年內取得突破,消除南水北調啟動后政策方面的制約,同時要努力通過科技創新、節能降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回收率和競爭力。
3、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我縣黃姜加工企業目前的“散、亂、小”狀況,常常使企業各自為陣,無序競爭,對整個產業開拓市場、增強競爭力極其不利。因此必須走整合資源的路子,實行強強聯合,強弱重組。同時要搶抓招商引資的機遇,借助外力,加快發展。首先,要引導現有企業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產權關系,走股份制路子,探索以農戶(基地)、技術、資產等入股的方式整合現有資源,尤其是要在農戶和企業間探索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實行訂單農業,利益共享,共同發展,力爭將姜農組織起來成為有序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最終建立以產品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權為核心的企業集團,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打造精品名牌。培植以天龍、鑫源為龍頭的皂素加工企業,以明清化工、橋東化建為龍頭的水解物加工企業。力爭用1—2年時間,培育出1—2個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企業集團。要積極鼓勵企業捆綁推介,共謀發展。其次,要在內部整合的基礎上,積極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加強對外合作,引進國內、國際在甾體激素領域具有產品、技術、資金和品牌優勢的企業集團,與他們進行合作,進行兼并聯合、資產重組,在產權、市場、管理、品牌上融合。要引進先進的技術管理,不能僅僅滿足于他們把我縣作為其原料的供應基地。目前,要和深加工領域的知名企業,如天津藥業、浙江仙居、山東新華等,加強聯系,學習技術,擴大供貨,爭取聯合。通過對資源的整合,龍頭企業的帶動,樹立竹山地道黃姜及產品的品牌,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4、加強黃姜產業信息網絡建設。近幾年黃姜種植和加工的生產經營情況變化無常。信息掌握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生產經營效益。下游產品的企業生產經營的變化,必然引起價格的變化,價格的變化直接涉及姜農和加工企業的效益。若不及時掌握信息,加工企業將會盲目生產,從而導致虧損。各產姜鄉鎮要及時建立網絡系統,收集網上的信息和資料,建議縣政府盡快理順黃姜產業的管理機構,并建立局域網絡,及時收集、制定和發布有關指導全縣黃姜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科技動態、市場供求、合資合作信息等,做到信息暢通,增加種植和加工敏感度,減少損失,提高效益。
5、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首先要正確引導民間資本的投資方向,使大量的民間資本能有效地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