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日致富是每個農民的共同愿望,同樣出門打工,同樣在家種地,有人“事半功倍”,有人卻“事倍功半”,效果不大一樣。潘口鄉以科普培訓示范基地為陣地,對全鄉18至45周歲的農民進行各項專業知識培訓,全力打造新“求知型”農民,使出門的懂手藝,在家的會種地,讓全鄉80%以上的農民增加了收入。
幫助農民增收,政府應該做些什么?潘口鄉黨委、政府通過調研,針對市場人才資源要求,決定從培育四類“求知型”農民入手,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培育“技術型”農民,讓他們憑科學技術掙錢。該鄉現已有200個農民憑借在科普示范基地學得的果樹管理與嫁接、大棚蔬菜種植等技術,被鄰縣、鄰鄉、鄰村聘去做技術員,指導新的大棚種植戶和林果專業戶,每年僅跑跑腿、動動嘴就收入三四萬元。二是培育“商品型”農民,把那些個體小商販組織起來,給予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成立農民經濟聯合體,利用他們觀念新穎,信息靈通的專長,打時間差、找空間差來掙錢。該鄉的56家農民經濟聯合體,常年有500多農民從事商貿產品流通行業,人平純收入每年都在三至五萬元。三是培育“服務型”農民。根據農村大量勞力外出的現狀和農村服務社會化的快速發展,適時開辟零工、服務、租賃等新行業,讓那些不能外出打工,又不會做生意的農民專門從事農業服務,幫助外出打工族和缺勞力戶耕種、播種、收割、防治病蟲害,出租農機具等,使這部分農民成為掙工資的“新型農民”,每年收入也在5000至1萬元之間。四是培育“求新型”農民,根據現代都市人的消費理念,在土、特、新、野等特色種植上做文章,引導在家種地的農民各展其長,根據本地資源或養特種動植物,或辦“農家樂”,或發展山野菜干鮮果等土特產,讓他們都有一種主導產業,每年人平增收也都在300元以上。目前,該鄉靠手藝外出務工的農民已超過6000人,年打工收入達到3000萬元,在家種地的農民年創收入也達到6300多萬元,全鄉人平純收入達到1730元,比2003年增長7.1%。(李大權 張艷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