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見她的名字,我的心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
別人都說擅長寫作的的人總是心思細膩的。對于文字的熱愛有千百種緣由,但歸根結底逃不過一個“情”字。別人的“情”無從得知,然而自己的“情”或許是骨子里的滿腔熱血,但自己在寫作這一個特定的大環境下卻仍然是俗人一個,不擅長寫作,卻很仰慕擅長寫作的人,從前的我也從未想過自己所寫的東西會在《今日竹山》留下痕跡,生怕才疏學淺,知識匱乏,難登大雅之堂,然而此刻卻是真真切切的書寫著屬于我自己對《今日竹山》的情懷。
《今日竹山》是一個富含特色地域文化的一個媒體平臺。對于一個常年在外讀書的大學生來說,家鄉,永遠是我們心中難以割舍的牽掛,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放下書本,卸下一天的疲憊,一顆漂泊的心每次都是在看完《今日竹山》后,總會得到慰藉。在這個包羅萬象的平臺里,每天都有不一樣的驚喜,讓人感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奇聞異事、名人故事、家鄉風采、鄉村發展,五彩斑斕的新聞,透過每天的微信推送,讓我得以及時了解家鄉的每一點變化,也正是因為對家鄉的關注,才有了對前方的生活無限的期待。
依稀記得,2015年有段時間,朋友推薦我看了《今日竹山》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家鄉話諞家鄉美”這個欄目,每天都會發布竹山縣內各個鄉鎮的特色方言集錦。一句句富有家鄉味道的方言,讓我感覺仿佛置身其中,回到了那生養我二十多年的地方。從那時起,我便被她深深吸引,每天饒有興趣的看著視頻,還不忘與周邊同學分享來自我家鄉特有的地域文化。品味鄉音的同時也安撫了我脆弱的心靈,大學生活也因此變得妙趣橫生。
帶著對《今日竹山》的好奇,我有幸在今年三月,參加了一次征文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在家鄉的媒體平臺上投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就此拉進了與《今日竹山》的距離。我寫的一首小詩居然獲獎了。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與鼓勵,開心與激動并存,緊接著就有了后來的故事。
暑假里去了縣新聞辦實習,讓我更進一步了解了這個單位,了解了關于《今日竹山》背后的故事,說實話,在新聞辦實習的那段日子也真的是五味雜陳。我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去紀念這短短的一個月光景,它與我來說是重要的、是值得懷念的、更是刻骨銘心的。從剛來時的茫然到漸漸熟悉,從不敢說話到侃侃而談,從反應遲鈍到應對自如,我克服了膽怯心理,很快的適應了這個陌生的環境,而正當我有了一點點起色,對一些事情的處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之時也到了離開之時。懷著一絲無奈與傷感,但更多的是揚在臉上的微笑,我知道那是收獲與自信的象征。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似乎生命中總有一些愿意幫助我的人,他們不求回報,在每一個合適的時間出現,教會我習到未知的知識,感受與眾不同的生活,然后又悄然告一段落。新聞辦里可謂人才濟濟,高手如云,文采斐然,技藝超群。一個月的實習,深入其中,才切身地體會到每天我們眼前看到的新聞推送是有多么大的工作量,因為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今日竹山》現在的輝煌。
看到這次征文啟示時,我感到很驚訝,有人說,見證一個人的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的確如此,一轉眼,從我關注《今日竹山》微信公眾號到現在,已經兩年過去,《今日竹山》現如今已經十五歲了,正是及笄之年,青春年少,而我也在成熟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真想對她說一句:你的過去我用心銘記,你的未來我奉陪到底。
今日竹山,還在路上。(王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