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一場聚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融盛會——2025年十堰市金融助力湖北支點建設“竹山行”暨政銀企保對接活動拉開帷幕。這場被當地稱為“金融及時雨”的活動,不僅為竹山縣域經濟注入澎湃動能,更揭示了中部縣域經濟突圍的新路徑。
金融“組團式輸血”,縣域經濟有了“硬核支撐”?;顒蝇F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十堰監管分局與竹山縣簽訂《強化央地協同合作備忘錄》,釋放出金融政策與地方戰略深度綁定的強烈信號。十堰市13家銀行、4家保險機構與地方政府簽約,9家市縣金融機構與興竹國投集團鎖定2025年重大項目合作,9家本地銀行與25家企業達成貸款協議。這一系列動作形成“政策引導+機構聯動+項目直達”的立體化金融支持體系。以國家開發銀行、農發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表態優先支持重點項目,意味著竹山的交通基建、生態治理等領域將獲得長期低成本資金護航,而民營企業則通過銀企直通機制破解“融資難”痛點。這種“既輸血又造血”的模式,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金融工具箱。
進一步思考,這實際上是“一都四地”背后的新質生產力突圍戰。活動現場透露的“十五五”重大項目庫規劃,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正在將竹山的生態資源稟賦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重要使命之下,竹山實踐具有標志性意義。它證明:當金融機構從“旁觀者”變為“合伙人”,當生態資源通過金融工具完成價值重估,縣域經濟便跳出了傳統路徑依賴,打開了“換道超車”的空間。這場“竹山行”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活水,更是一場關于縣域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維革命——它提示我們: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誰先完成金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精準適配,誰就能掌握縣域經濟突圍的主動權。
(文章轉自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