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竹山,天高云淡,遠山如黛,漫步于堵河河畔,只見碧波蕩漾,成群鷗鷺飛翔,水天一色令人沉醉。
地處秦巴山腹地的竹山縣,既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也是長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縱貫全境,多年平均徑流量占丹江口水庫年入庫水量六分之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決扛牢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責任,是竹山的最大政治責任和最光榮歷史使命,“不讓一滴污水入庫”是竹山縣人的莊嚴承諾。南水北調通水十年來,竹山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大力開展水質保護與生態建設,10年來,一泓清水流轉數千公里,源源不斷地滋潤著北方大地,也見證了竹山干群眾志成城為守護水質所做的奉獻與努力。 ■圖、文/ 向繼華 李永芳
踏遍青山綠水 守護調水源頭
“今天上午到民主村大灣看看有沒有黑熊的痕跡,順便換一下紅外相機電池……”11月28日,在柳林中心管理站,袁孝文像往常一樣前往民主村巡山,他手拄木棒,滿頭大汗。
今年52歲的袁孝文是湖北堵河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柳林中心管理站站長,也是十堰市“最美守井人”。自1995年6月從農校畢業后來到這里,巡山護林已經29個年頭了。20多年來,袁孝文為了巡山護林、開展資源調查、生物多樣性監測等工作,走遍了轄區每個村組院落,踏遍了轄區山山水水、溝溝壑壑,被群眾和同事譽稱“鐵腳板”。在袁孝文的努力下,保護區內環境持續向好,很多珍貴的野生動物又回來了,多地多次發現黑熊、獼猴、鬣羚、斑羚、豹貓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活動影像。通過紅外線相機共收集到各類野生動物活動圖片15000多張,視頻2000多個。
像袁孝文這樣牢記“國之大者”,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強“衛士”,在竹山縣有千千萬萬。
“新建 AO一體化微動力污水處理站5座,改建三格式化糞池497座。”11月29日,在霍河小流域治理現場,項目負責人徐東向記者介紹小流域治理成效。竹山縣霍河流域是2024年市級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從3月份實施以來,竹山人民守水護水,開展垃圾革命,溝渠治理,決不讓一滴污水入河。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在霍河流域徐徐展開。
“愛水護水,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11月29日清晨,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誓言響徹在竹山縣圣水湖上空,一支由竹山縣各部門黨員干部、志愿者等組成的護水隊在圣水湖開展清漂行動,一幅治水興水、水凈景美、人水和諧的畫卷映入眼簾。
良好的生態環境得益于一系列治理政策和保水護水措施。近3年來,竹山縣每年投入生態環保資金2億元以上,爭取1.41億元實施文峪河硫鐵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推進17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完成8個無主尾礦庫治理,累計治理和修復水土流失158平方公里。太和生態清潔小流域獲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2023年10月,竹山縣獲評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童”心協力護水 當好忠誠“守井人”
“媽媽快把垃圾袋拿來,這里有垃圾……”11月29日下午,竹山縣城關鎮二道坊村10多名小朋友和家長,跟著“童伴媽媽”陳蓮一起,來到霍河陸家灣河灘上撿拾垃圾。
當記者問到為何要來河邊撿垃圾,“勞動成果”最多的萬宇航興奮地搶答道:“因為我們這里的水要流到北京,讓北京人喝上干凈衛生的水是我們每個竹山人的責任!”他稚嫩的臉龐洋溢著驕傲的笑容。
活動組織者陳蓮告訴記者,今年3月8日以來,該村“童伴之家”已組織孩子們參加清理河灘垃圾活動20余次。這支由20名小朋友組成的隊伍,被村民們稱作“娃娃護水隊”。
“娃娃護水隊”積極開展護水活動,是竹山全民保水護水的一個縮影。“47萬竹山人,人人都是‘守井人’。”十堰市生態環境局竹山分局局長王保森說,全縣干群同心、眾志成城,用心用情用力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近年來,竹山縣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三管三必須”要求,深入開展“水質革命”,編制完成《竹山縣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全縣劃分2個三級流域、6個四級流域和13個五級流域,推動上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按照“七個一批”要求推進霍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市級試點任務,有序推進韓溪河、化峪河試點擴面和全域綜合治理。
立足“不讓一滴污水進河入庫”目標,竹山縣開展全域污水治理,投資7.5億元推進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網升級改造;投資800萬元建成黃龍、潘口、龍背灣、松樹嶺等4大庫區消落區117個點位隔離圍網38.5公里;投資1.2億元完成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遷移;投資1億元拆除堵河源保護區小水電站7座,取締堵河庫區網箱1380口、上岸拆解船只528條,關改搬轉沿河化工企業5家。
堅守“三鐵”治污 交出“綠色答卷”
成績越是亮眼,越要保持冷靜。補短板強弱項,竹山縣展開強力攻堅,以“鐵的決心、鐵的措施、鐵的紀律”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結出了生態治理的“竹山經驗”。
2021年,竹山出臺“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三區三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和新一輪環境保護工作要點,讓生態保護的重點領域更精準、任務更明確、手段更有力。
今年,竹山縣嚴把招商準入關,堅決落實“五個不招”,即對生態環境有破壞的項目堅決不招、對可能發生重大安全隱患的項目堅決不招、對以圈地融資為目的的項目堅決不招、對“雙高一低”的項目堅決不招、對畝產效益低的項目堅決不招,推行企業排污許可管理、排污權交易、綠色金融信貸、環境信用評價及修復制度。近三年來,全縣核發企業排污許可證45家、完成排污登記334家,發證登記實現“全覆蓋”。
從源頭防治,到過程控制,再到末端治理,竹山縣全力構筑起保護生態環境“銅墻鐵壁”。為保護堵河源生態,竹山縣對湖北堵河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7座總裝機容量13805千瓦的小型水電站永久關停,并在當年完成生態修復。有了這種壯士斷腕的決心,自2021年以來,竹山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5%以上,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全省前十,堵河干流地表水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Ⅱ類及以上,先后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天然氧吧、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近年來,堵河源生態保護工作在央視新聞、人民網、學習強國報道出圈。10余種野生動物影像多次登陸央視《秘境之眼》欄目。
澄澄綠水,澹澹其波。落實落細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竹山縣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在護好水源區、當好“守井人”中彰顯更大作為,奮力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發展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