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12-19 10:36:15) | |
文/魚禾 懶得做飯、懶得洗衣、懶得打掃、懶得走路……在現代人系列化的“懶得”行為之中,很令人不安的一種“懶得”是——懶得動筆。 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握筆寫信的滋味是什么了,甚至連信的格式都已淡忘。有了互聯網,干嗎還要勞神動筆?打開網絡,由著性子朝里頭“灌水”,這也就很酷和很夠用了,干什么還要動筆呢? 以往的青年人,一般是有個小本子的,朝上面記些心得體會,抄些范文佳句。青春就這樣奔騰,文才就這樣磨練。但是,這樣的小本子似乎是越來越少了,因為,懶得動筆是一種時髦,懶得做各種小事和傳統事的人湊在一起,誰還有興致提起動筆這些想都懶得想的事?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筆。而人類最富于創造性的勞動之一是用筆書寫。一筆一劃之間,伴隨著心之精靈跳動,腦之火焰燃燒。說用筆是腦之體操,是毫不過分的。而筆之所運,與智之所增,其正比例關系更是不言而喻。深知其奧的人,很多都是行有所成的人。 以口才而聞名的侯寶林先生,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個筆頭頗勤的人。有一次,他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愿。后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時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跑到圖書館去動筆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竟然被他全部抄錄到手。侯先生晚年能榮任北大教授,這與他的文字素養不無關系。 嘴上的功夫,也離不了筆頭的歷練。侯先生的故事,再好不過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在運筆的過程中,記憶隨筆劃而加深,理解伴運筆而升華。可以料想,侯先生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包袱,也就在這筆行如飛的過程中醞釀成熟。 懶得動筆之人,懶在手上,緣在心里。一個有文化的人,用什么方式運筆可以不拘,但是,如同庖丁,生來必得解牛,這解牛之刀,就是手中之筆。而握有一定權力的人,更應該動筆,社情民情,政事心事,事事皆應筆下有錄,析之有據,不可張口亂來。這是為政之一要,也是官德之一端。 動筆之趣,存乎一心。在紛繁的社會之中,按下躁動的思緒,靜靜地握起筆來,在一筆一劃的書寫過程中,可以享受到抽絲剝繭般的思考快樂。為什么不呢?心隨手運,手伴心馳,這是最精巧的勞作,也是最張弛的揮灑。它不需要任何的形式,也不牽扯任何的別人,在人面對紙面的映照當中,在筆尖與字跡的綿延之下,歷數心中之塊壘,品味人生之晦朔,這何不是一種有品位的休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