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劉先生一臉苦惱地跟人訴苦,他和妻子都是公務員,兩人的年工資加起來有2萬多元,可每年應付各種請柬至少得花掉五分之一。應付雙方直系親屬和同事的婚喪嫁娶自不待言,甚至一些八桿子打不著的人也會時常送請柬來,讓他們苦不堪言。竹山人喜歡在冬天過事,因此,每年國慶節一過,他們都恨不得躲出去。
隨著人們生活的進一步好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多了,照理,人情味應該更濃了。然而,愈演愈烈的人情消費,卻使這種交往打上了物質與金錢的沉重印記,人情味不僅沒有增加,反倒使許多人患上了人際交往恐懼癥。
老王是溢水某村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里有6口人(包括老王、妻子、兒子、兒媳、小孫子和一個正在上大學的女兒)。他家耕種著十幾畝田地,開有一間雜貨店,再加上兒子在外打工,最近幾年的年均收入都在一兩萬元以上,算得上是個殷實人家了。可應接不暇的請帖,讓老王輕松不起來。他告訴記者,僅去年臘月十六那一天,他就接到3張請帖,一張是內弟結婚的喜帖,一張是兒媳娘家出嫁女兒,還有一張是自己生意上認識的一個朋友發來的。內弟這一頭是重禮,得1000元;兒媳娘家那頭也是重禮,少說也得500元;至于那個生意伙伴的請柬,至少也得100元打發,光這一天,他就得往出掏1600元。老王一臉苦惱地掐著指頭算,全家一年的收入雖說可以達到2萬多元,可女兒上學得花八九千元,剩下的1萬多元中,僅應付各種請帖就得花掉5000元以上,一家人辛苦一年,自己能支配的錢所剩無幾, 幸虧孫子還沒到上學的年齡,否則真不知這日子怎么過。
農村人尚且被人情消費困擾,生活在城區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前面提到的劉先生一家就是一個例子。據了解,生活富裕后,竹山人的“事兒”變得格外多起來,每個人的一生中至少要過4次“事兒”:滿月、訂婚、結婚及是人都有的最后那件事兒,一些生活條件更好的還要過六十、七十大壽什么的。每次過“事兒”,有錢的必然要鋪張,風氣所致,沒錢的也不甘心悄沒聲息。如今,這種現象已蔚然成風:我今天給你答了禮,他日我辦事也必得大操大辦!每家過“事兒”,“事兒”本身逐漸淪為形式,算經濟賬倒大有成為主旨之勢。至于禮金,則是年年攀升,從先前的幾十元,早發展到今天的動輒數百元甚至數千元了。(操儒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