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斌 李家林
4月20日,李波又買來了18只仔豬,讓他起步不久的養豬廠里的豬達到了40只。雖然只有區區40只,但李波的事業正從這里起步呢。
今年26歲的李波只是個初中畢業生,畢業后在東風公司變速箱廠生產部當保管員。這是一個很悠閑的工種,閑暇之余,李波自然要四處逛逛,現代化的花果養豬廠讓他大開眼界,豬養得差不多有牛大了。這讓他萌生了養豬的想法,他也想回家辦一個現代化的養豬場。
但傳統的養殖方法是不能建一個現代化的養豬場的,李波感覺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去年6月,他毅然辭去安逸的工作,自費1.8萬元前往中國農業大學生物系學養豬。聽說北京中農飛天環保科教中心有把秸桿轉化為飼料的專利技術后,他又進入科教中心繼續學習。
今年元月,李波學完規定的課程,回到擂鼓鎮后和父親李家義商量,要辦一個飼料廠和一個養豬場---這可需要幾十萬元的投入呢。李家義“不是一個膽小的人”,擂鼓鎮第一個蓋起兩層樓房的人就是他,他做過窯匠,開過商店,但李波的這一套他不懂,不過他相信兒子。他把家里的老底兒全拿出來,向信用社貸款5萬元,再向親戚朋友借一點,共籌資27萬元,購買了機械設備和原料,建起了實驗室、發酵車間、養豬車間。要進李波的實驗室,得穿上白大褂;要進他的養豬車間,要經過紫外線消毒,現代化的養豬場初具雛形。
今年2月,李波的飼料廠生產了第一批飼料,除了豬飼料外,還有雞飼料。李家義多了個心眼,要試試這飼料怎么樣。他買了100多只仔雞,結果這100多只仔雞全都活了,讓他欣喜不已。
養豬廠現在雖然只有40只豬,但李波計劃今年出欄160頭,再通過3年時間,上馬烘干生產線,把飼料廠和養豬場做大做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