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共產黨員周明利的戀茶情結
深入茶園角落,找尋有夢人生,發揮特長和余熱,為人民和社會再作貢獻,這就是茶業老兵、縣發展和改革局改非領導干部老黨員周明利的常青本色和高尚襟懷。
興趣煉就專長
現年49歲的周明利,1975年省從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畢業后就到圣水茶場當技術員。6年的技術員工作,使他對茶葉的種植和管理產生了濃厚興趣。在任縣農業局副局長、農辦副主任期間,他又分管茶葉基地建設,進一步加深了對茶葉的鉆研和了解。隨著茶葉產業的不斷發展,周明利對茶葉的感情也與日俱增。1998年他放棄去十堰工作的機會,響應縣委替代財源建設號召承包了竹坪鄉解家溝茶場。兼任圣水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兼任第一任經理后,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引進機械制作名茶技術,并煉就了嫻熟的制茶技術。在以后的歲月中,雖然崗位多次變動,但每逢制茶時節,他都要抽空去茶場制幾鍋茶過把手癮。在他的書櫥里80%的書都是茶葉專業書籍,23本發黃的種茶筆記,更被他視為命根子。盡管在茶葉上辛勤工作曾榮獲過很多榮譽,并多次被邀請到各茶場作培訓指導,但由于體制原因,他對茶葉事業仍有許多遺憾。
博愛振興企業
隨著我縣國有茶場全面推向民營,很多茶友紛紛勸說即將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周明利,買個茶場實現多年的夙愿。作為一名黨員,經黨培養掌握了一技之長,理應發揮余熱,為我縣茶葉產業的發展再盡微薄之力,在茶葉上真正實際夢想,今年元月,他動員親朋好友籌資以89.5萬元相繼競買了總面積1500畝的大、小觀山茶場,組建觀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任董事長。有了可施專長的廣闊茶園,周明利如獲至寶。正月以來,他一面組織勞力對荒廢茶園進行了搶救。一面加大投入改善生產設施,對老機械進行全面檢修,投資16萬元添置了烘干機、蒸汽殺青機和剪修機等12臺套制茶設備;整修廠房,將原來的綜合生產線改為普茶、名優茶兩個制作車間和一個包裝車間;建自來水池,維修通場公路,做好春茶上市的各項準備。周圍百姓都為他勤勤懇懇謀事業的行為所感動,30戶主動上門簽訂了茶園承包合同,10名下崗失業人員重新上崗。
“把實惠留給茶農,讓明利貼近顧客”是觀山茶場的經營理念。在和茶農相處的日子里,周明利對茶農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激起了他富而思源、親農如兄的情懷。他實行以青葉抵租金的作法緩解茶農的經濟壓力,并統一降低了15%承包費,幫助遷入茶園居住的茶農解決其飲水、用電困難。請百姓做工,也是做畢結帳,開業以來,已支付民工工資2萬余元。
為做強茶葉產業,周明利主動申請協商共用“圣水”商標,并從技術、質量上與圣水老大哥親密合作,麻家渡白玉埡、擂鼓碾盤村請求技術支持,周明利也毫不保留地傳授幫帶。他高薪聘請了3名技術人員,一有空就和技術人員一道深入茶園研究分析情況,并和臨近茶場的資深茶農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克服病害,提高葉質、單產的方法。預計,今年觀山茶場可產干茶4000公斤,其中名茶2000公斤,總產值150萬元,實現利潤20萬元。
創業放飛希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機遇、面對挑戰,周明利心里的那張觀山發展宏偉藍圖已經描繪好,他的目光已經盯向了更高更遠的目標。他打算用3至5年時間,加大對茶園的管理投入,提高茶園效益,讓樹勢恢復,產量增加,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生態家園,走“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吸納50戶茶農入住茶園,使常住人口達到200人。對大觀山海拔高、一覽眾山小的視野優勢和林木蒼翠、鳥語花香的天然優勢資源,進行項目包裝,走招商引資之路,深層開發茶葉產業,發展旅游業,建生態公園、避暑山莊。以產業帶動,旅游促進,讓周圍受益人口達10000人,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周明利在筆記中這樣寫道:“為理想構筑舞臺,為茶業奉獻人生,把夢想寫在觀山茶園中。”這就是他的全部創業追求。(陳興云 張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