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抒懷
作者:欣鴻
樹葉像一只只蝴蝶飄落下來,帶著清冷,飄向遠方。仿佛在告訴我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
中秋節有很多別稱,在我們老家,人們都習慣地把它叫八月十五。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中國的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還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小時候,住在鄉下,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中秋節到了, 遠遠近近的親人都會聚集在長輩身邊,品月餅賞月亮,大人忙碌地勞作,小孩盡情地嬉耍,那濃郁的親情讓人每一根汗毛都透著幸福和滿足。
然而,那種感受現在卻很難找到了。什么原因呢?親情淡了嗎?年紀大了嗎?仔細想想卻都不是,那是為什么呢?應該說是歷史的進步已逐步改變了原有的內涵。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年到頭難得有幾次美味佳肴,過了端午節就盼中秋,哪來那么多“千里共嬋娟”的感慨呀,只盼著一頓豐盛的晚餐,還有那又香又甜的月餅。你說那刻骨銘心的想念終于實現能不激動能不幸福嗎?大人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高興就高興了,大家一高興氣氛就濃了就幸福了就滿足了。試想,今天的孩子哪天不是山珍海味,還用得著為一頓豐盛的晚餐和幾塊月餅興奮嗎?孩子不興奮不激動能有氣氛嗎?沒有。滿足感淡了,幸福感也就淡了。你說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說社會進步了是好事,可希望的事少了又失去了許多原始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再說中秋團圓,原來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一年半載難得聚集一次,所以約定俗成了一個月圓人也圓的日子。現在交通和通訊發達了,讓世界也變小了,想念親人了,打個電話,發個視頻,或坐飛機、乘高鐵,很快就能見面了,還用得著捱到中秋再相見嗎?因而中秋團圓只剩下一個概念,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中秋放假,只不過是不丟掉傳統而已。原來是趕回來團圓,現在是趁放假旅游,意義已然有天壤之別。這倒不是壞事,放假可以放松心情,有益健康。當然最占便宜的卻是商家,鼓勵你重親情大掏腰包,他們好兜售天價月餅和情感商品,黑你沒商量。
我是個很傳統的人,對于我們傳統的節日,什么端午節,什么中秋節,別人可能會覺得世界上所有的節日都是人類的一種自我消遣、自我放松的借口和托詞。而我卻不這么認為,節日就是我們寄托情思、孝順老人、回家團聚的理由,平日里再忙,放假了總該回家看看吧。
小時候在老家,每到中秋節,一家人端著小凳圍坐在道場邊,桌上擺著月餅、棗子、板栗、茶水等貢品,靜靜地等待月亮出來,其實,對于我們這些小孩子來說,無非就是想聽大人們講月宮里的故事,望著桌上的美味,嘴饞的早就偷偷地在咽口水了,我總是依偎在外婆身邊等那天上的月亮,看看是不是有嫦娥姑姑在抱玉兔,是不是有吳剛叔叔在伐桂樹,他們會不會來到人間跟我們嬉戲......
現在的日子好過了,而且每逢節日,國家還規定放假,好東西吃多了,便也不感覺月餅有多么好吃了,倒是感覺時間是那么的少了,又是一年中秋節,思緒也就越來越長了。
人們常說月有陰晴圓缺,眼下又逢月圓之時,遠眺天上那一輪皓月,人便融化在淡淡的月色之中,心曠神怡,真的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月亮撩撥起我的遐想,也寄托著我的相思。這就難怪古人會有“夢中無歲月,月下思故親”的感嘆了。月到中秋,似乎格外明亮,中秋這個中國人心目中僅次于春節的團圓節日,從古到今,演繹著多少美麗的傳說。從嫦娥奔月到吳剛伐桂,都寄寓的是一種離愁別緒,一段人間真情。
如今,父親已離開我們很多年了,不管有多遠,不管有多難,我都會回到家鄉,回到母親身旁,陪她老人家過好每一個中秋,過好每一個節日。
最后,在這里祝所有聽眾朋友們中秋節快樂!
感謝您的收聽。如果您喜歡,請在文章下方點擊在看、留言,并轉發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載“云上竹山APP”在視聽欄目中收聽,還可以在竹山人民廣播電臺調頻(FM)99.1兆赫文藝節目中收聽,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作者簡介
謝心紅,筆名欣鴻,男,1958年3月出生,1976年3月參加工作,竹山縣柳林鄉人,漢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曾任縣經信局長,現為縣作協主席,供職于金龍置業公司,在珠海出版社出版《欣鴻微型小說選》,在長江出版傳媒出版小說集《縣里鄉里村里》。
朗誦者:
后街的貓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以內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也可錄音后并附作者簡介投稿QQ:441409997。本節目文章屬作者原創作品,如有侵權,作者自行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