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茶園12畝,年出欄牛5頭、豬5頭,光政策性獎勵就掙了18000元……問及陳耀喜的脫貧“良方”,這個樸實的殘疾漢子笑著舉起了自己的雙手:“只要人勤快,有啥困難能打倒我?”
3月中旬,站在自家綠油油的茶園里,得勝鎮文峪河村脫貧示范戶陳耀喜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脫貧之路。
陳耀喜是文峪河村3組人,現年53歲,妻子與他年齡相仿,體弱多病,一家四口的重擔全壓在他的殘疾之軀上。上世紀90年代,他家貧外出務工,因事故壓斷了一條腿,至今走路一瘸一拐。這成了他致貧的主要原因。
沒法外出務工,重活兒干不了,陳耀喜沒有自暴自棄,他開了一家百貨店,靠售賣一些農資和日用品維持生計。后來,百貨店生意越來越差,他只好另尋生計。他找到村委會,低價承包了12畝半荒蕪茶園,準備以此維持家用。
在陳耀喜精心照料下,12畝茶園逐漸煥發生機。但因為缺乏龍頭企業帶動,村里又沒有加工廠,村民們都把采到的鮮葉步行十幾里送到圣水公司去賣,陳耀喜腿腳不便,沒法售賣鮮葉,只好自采自炒,自己銷售。手工炒茶,火候極難掌控,茶葉品質難以保證,加上沒有包裝,銷售渠道有限,最好的時候,陳耀喜也只能獲益八九千元,勉強維持生計。
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啟動,陳耀喜被評為貧困戶。他詳細了解了各級政府為鼓勵貧困戶脫貧致富制定的各項獎勵政策,他決心干出一番事業來。
當年6月,文峪河村成立了竹山縣得峰茶葉專業合作社,并建成了日產干茶近千斤的茶葉加工廠。對于入社茶農,合作社免費提供日常農資和技術指導,鮮葉可即采即售,加工銷售再也不用操心了。陳耀喜果斷入社,進一步加強茶園管護。同時又在村委會支持下,低價購入了5頭小牛犢和幾只小豬仔養了起來。
在陳耀喜的精心養護下,茶園長勢越來越好。第二年,他光售賣鮮葉的收入就達到了2萬余元,再加上賣豬的收入,一家人脫貧在望。
2016年,在合作社的技術指導下,陳耀喜家的12畝茶園再獲豐收,全年收獲鮮葉800余斤,收入3萬余元。年底,5頭牛順利出欄,收入近六萬元。再加上發展產業所獲的18000元獎勵資金,陳耀喜一家已經高高越過貧困線,順利摘掉了貧困帽。 (張 成 何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