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竹山縣十佳政法干警張印
有人表揚他。因為,他與別人一樣,是個有理想、心中有夢的人!
有人寒磣他。因為,他與人不一樣,別人的夢,都是為自己,而他的夢,卻是為別人。
而他自己覺得值。因為,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的夢,圓了。在村里,隨處可見脫貧老鄉的陽光笑臉。
——他就是竹山縣十佳政法干警、竹山縣扶貧工作先進工作者、縣司法局駐秦古鎮方家河村第一書記張印。
自2017年2月被縣委組織部選派到秦古鎮方家河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他始終扎根基層,潛心調研,心系幫扶對象,努力繪就脫貧攻堅同心圓。
鏟除絆腳石,鋪平追夢路
入村伊始,調研先行。作為一名選派駐村干部,張印深深懂得,調研可能就是了解情況,打開局面的最好捷徑。為此,他走村竄戶,夜以繼日,一是了解了情況。對方家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99戶896人的家庭狀況、致貧原因、現有基礎等基本情況做到了了如指掌。二是把準了脈博。找到了阻礙方家河村發展的瓶頸問題和絆腳石,絆腳石就是通行難、就醫難、住房難、吃水難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了《方家河村發展規劃(草案)》。然后,按程序提交村委會、群眾代表大會討論,待形成決議后付諸實施。兩年多來,他先后協助村支兩委,向上爭取了20余公里硬化水泥路面項目,逐步解決了方家河村群眾通行難問題;新建了一所便民衛生室,解決了群眾看病難問題;建設了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解決了91戶200余人易遷對象住房難問題;協調新建蓄水池3個,維修老蓄水池12個,安裝自來水管3.5萬米,基本解決了全村農戶的吃水難問題。
培植新產業,拓展新路徑
一是引導村民走集約化發展之路,新發展光伏產業,找準新發展產業路徑。二是將改造老茶園與新建茶園相結合,將茶葉產業確定為方家河村主導產業,引導村民走集中連片發展茶葉產業之路,現階段方家河村已擁有新老茶園3200余畝,實現了人人有茶園,人人有收入的局面。三是引導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食用菌大棚已經建設完畢隨時可以實現菌棒入棚進行養菇管護,已動員8戶貧困戶發展了6萬棒食用菌,后期正在籌劃對菌農進行相關知識的專業培訓,確保食用菌得到良好管護,實現增收目標。通過多項產業共同發展,確保了每一戶貧困戶都有致富產業,解決了在家有產業,發展有項目,致富有路徑等一系列問題。
鞏固新成果,堅決防返貧
通過近兩年多的艱苦努力,截止2018年底,最初認定方家河村的299戶貧困戶基本全部脫貧。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堅決防止返貧情況發生,張印同志清醒地認識到,務必建管并舉,將產業致富與精神脫貧相結合。為此,他每季度組織召開一次群眾大會和貧困戶感恩奮進教育大會,并通過經常性入戶走訪,召開小組會、院落會,評選樹立正面典型,表揚“脫貧之星”;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充分利用每次開會時機開展精準扶貧政策宣講;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營造良好村風;充分利用3.15、12.4等法治宣傳節點,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廣泛開展以案釋法、現身說法等活動,引導村民增強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使部分貧困對象的思想意識得到轉變,反過來助力其脫貧致富。如該村易遷戶董某在搬進易遷房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認為自己已經脫貧,于是產生消極推諉,菜園不種了、生豬不喂了、也不出門打工了,天天在家睡大覺。張印發現后,及時教育制止,不僅很快幫助董某糾正了消極思想,也在全村起到了警示他人的作用。
作為扶貧路上的追夢人,張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夢雖然很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今,方家河村在他的帶領下,正朝著整體脫貧摘帽的目標,穩扎穩打,鏗鏘前行!(程賢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