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優質的茶園基地數百畝,產業基礎良好,卻苦于沒有“龍頭”帶動,嚴重制約產業發展,大多數村民都掙扎在貧困線上。作為村支書,面臨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得勝鎮文峪河村村支書李易銘的選擇是:擼起袖子自己干!成立合作社、辦起加工廠、拓展銷售網絡,在他的帶動下,200余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夢,全村在去年摘下貧困帽。
得勝鎮文峪河村位于鄂陜交界的圣母山下,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災害頻發、山大地貧,村民們只有靠外出務工維持生計。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后,通過“三訪五評”,全村610戶2526個村民中,有271戶677人被評為貧困戶,全村被列為省定重點貧困村。
作為村支書的李易銘苦苦思索著脫貧良策,他明白,要讓貧困戶脫貧,必須要有產業帶動。文峪河村別的沒有,卻擁有800余畝優質茶園,所產茶葉外形美觀、湯色嫩綠、滋味鮮爽、香高持久,品質在全縣都數一數二。但是因缺乏“龍頭”帶動,產業形不成規模,村民們摘下鮮葉,要么步行十幾里賣給圣水公司,要么自炒自銷,品質和規模都提上不去,產業基礎雖好,卻沒法成為脫貧的支柱性產業。
李易銘尋找了好幾家中小型茶企,希望別人入駐文峪河村,把這里的茶葉產業做起來,這些茶企要么嫌這兒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要么嫌這兒規模太小、基地分散、經營難度大,均不愿入駐投入。幾番折騰,李易銘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既然別人不愿意來,那我就自己干!
2014年6月,李易銘聯合200余戶茶農,籌資168萬元,注冊成立了竹山縣得峰茶葉專業合作社,并建成了日干茶產量近千斤的茶葉加工廠。同時,李易銘南下廣東,北上京津,四處尋找銷售渠道。因產品品質良好,銷售得當,當年所產的10余噸“飛云山”、“飛云峰”牌干茶銷售一空。
“龍頭”一帶動,產業頓時“活”起來了,漫山遍野的茶園都綠了起來,村民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村民陳耀喜早年在河南打工時致殘,回村后承包了12畝茶園,每年自產自銷,收入不到一萬元。合作社成立后,他只賣鮮葉,去年收入就高達3萬余元,一家人順利脫貧。
嘗到了甜頭的村民們入社積極性越來越高。村民以茶園入社,可以免費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全部農資投入及技術指導,采摘出的鮮葉賣給合作社可直接獲得現金收益,產品加工及銷售由合作社自己負責,茶農免去了鮮葉銷售或加工銷售的難處。2016年,合作社輻射茶農已達318戶,干茶產量達到20噸左右,全部銷售一空。
產業越做越大,受益貧困戶也越來越多。五組村民吳成樹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身患塵肺病,每月治療費用近兩千元,妻子長年在家照顧他,兒子當兵復員后立即外出打工,但一家人仍然入不敷出。吳成樹家有四畝茶園,合作社成立之前,鮮葉銷售太難,只能自采、自炒‘自用,時間久了,茶園眼看著也快荒蕪了。合作社成立之后,吳成樹兩口子把茶園精心養護了起來,第二年就賣出鮮葉200余斤,掙了八千多元。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去年文峪河村271戶677人全部脫貧,全村順利出列,合作社也因此獲得“全縣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榮譽稱號。“今年,我們的茶園面積將達到1500畝,銷售收入將逾千萬,將為鞏固脫貧效果發揮重要作用。”站在綠油油的茶園里,李易銘向記者介紹道。 (張 成 何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