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初春三月,春寒料峭,乍暖還寒,位于鄂西北秦巴山區的麻家渡鎮卻早已忙碌了起來。走進黑虎、楊家河等村,山坡上、田野里,滿是村民栽植茶苗忙碌的身影。
田野間開培訓會,“零距離”傳播種茶好技術
2月26日,細雨霏霏,麻家渡鎮黑虎村的田野里,人頭攢動,竹山縣2019年春季無性系茶葉栽植現場會在該鎮黑虎村如期舉行,技術人員正在就無性系茶葉種植、管護生產現狀、主要問題及應對方法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和實操指導。
“茶苗移入種植槽里,要維持原來的根系狀態,邊覆土邊壓實,使茶根與土壤緊密結合,同時結合澆水,必須完全澆透......”黑虎村村書記蔡世寶一邊把茶苗植入土壤,一邊說道。邊上一眾人認真的聽著,還把手機拿出來拍照、錄視頻,時不時提出問題,村干部和技術人員現場解答。
為提高茶農、種植大戶的種植技術水平,增加茶農收入,該鎮先后在各村組織召開茶葉培訓現場會20余次。培訓內容包括茶園管理技術、茶樹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及茶葉新科技與發展趨勢、茶葉營銷技巧等內容。通過面對面教學、手把手指導,“零距離”傳播種茶技術、經驗。
精準長效管護,茶葉之花開遍貧困山村
近年來,該鎮咬定“茶葉”脫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人均1畝茶園為初期發展目標,不斷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為確保全鎮茶葉產業有人抓、有人管,該鎮成立了茶葉產業建設指揮部,由鎮黨委書記任總指揮,統籌全鎮茶葉產業工作。分管農業領導、鎮農技中心工作人員以及涉及茶葉產業發展的鎮村干部、鎮直單位負責人、各村“四雙”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和隊員均為指揮部成員。堅持“集體主導、群眾參與、規模建園、分類管理、農戶受益”的總模式,發展茶葉產業的村組建村社合一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全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按照誰駐片誰負責、誰駐村誰負責、誰管護誰負責的原則,確保建一片成一片,管一塊成一塊。
據了解,該鎮現有茶園13700畝,2018年新建茶園7158畝,2019年春季栽種無性系茶葉1468畝,覆蓋了全鎮19個村,覆蓋率達91%。2019年高標準管理3年內幼齡茶園9298畝,老茶園13000余畝,預計年內全鎮茶園總面積突破2萬畝。所有幼齡茶園均實行“農戶自管、委托代管、集體統管”三種管理模式,按照分年度、分季節實行高效規范的套種、除草松土、科學施肥、修剪樹冠、防病治蟲等標準化茶園管護,確保建好、管好、用好茶園。
茶旅結合,著力打造產購銷一條龍完整產業鏈
麻家渡鎮素有貢茶故里之稱,當地種茶、喝茶的傳統根深蒂固。走親串戶,一杯熱氣騰騰、馥郁芳香、沁人心脾的綠茶,便是主人家最真摯的迎客方式。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該鎮十星文化發祥地羅家坡村、旅游名村總兵安村、“施洋故里”桂花樹村等成了返鄉游的熱門景點,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帶走了當地的特產。茶葉便是其中最暢銷的農產品之一。
面對如此景象,當地黨委政府開始探索“茶旅結合”帶動茶農脫貧致富的模式。通過發展茶產業,積極探索“茶產業園+旅游+扶貧”的模式,真正實現以“茶”為載體的產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資源,進而轉化成茶農脫貧致富的不竭動力。2018年4月,湖北“萬里茶道?走進竹山”茶文化旅游活動在分會場總兵安村成功舉辦。活動現場,該鎮特產——“高香型生態綠茶”獲得了慕名前來的嘉賓、游客的一致好評。
據了解,該鎮下一步準備將茶產業與旅游相融合,建好生態茶園,使茶農有產業、游客有看頭、特產有賣點,進一步對外打開旅游市場的同時,形成以茶農為主體的茶葉展銷平臺,增加茶農的經濟收益。(趙文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