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玉
改革開放40年,彈指一揮間。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40年砥礪奮進,鑄就輝煌。于我來說,感受最深的,莫過于路了。
我的老家在竹山縣最南端柳林鄉一個叫月日埡的小山村。我小時候,還是人民公社,當時是洪坪公社。我家距公社機關駐地20多里,距竹山城200多里。我記事的時候,進城還沒有公路,有時候有小船,大多時候靠步行。
父親是寶豐人,1962年襄陽師專畢業后到洪坪工作,先在小學,后來一直在洪坪中學。那時候到縣城開會來回得五六天。父親經常講,他第一次到洪坪的時候,路上走了三四天。開始坐船,逆堵河而上,走的慢。有一天下大雨,還把帶的被子弄濕了,好在第二天放晴,把被子攤開,放在船上曬。后來又遇上河道險情,船不敢開,只好棄船走路。到洪坪,感覺比到襄陽還遠。
《竹山交通志》記載,1979年12月22日,竹洪公路建成通車,洪坪是竹山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公社。我記得,洪坪通車時我上小學,每個學校選幾個代表參加歡迎儀式,我被選中。通車典禮前一天,我和姨夫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到洪坪時腿又酸又痛,腳上磨了幾個泡。雖然受了苦,但心里高興。第二天,人山人海,遠近的人都來看熱鬧。一大早,幾個公社干部,把我們一群學生組織在一起,教我們喊口號、舞動鮮花。中午過后,我們手拿鮮花,等候在公路兩旁。等了好久,傳來汽車聲,我們以為客車來了,使勁揮動鮮花,齊聲歡呼,可開來的是幾十輛大卡車、小“鱉殼”。我第一次見到會跑的家伙,后來我們一直稱那種大卡車名“五噸”。等到傍晚,客車一直沒有來,公社干部叫我們回去休息。沒有見到客車,怎么也睡不著。晚上上十點,聽到汽車聲音,我們連忙爬起來,站在洪坪中學操場邊,看到了車燈耀眼的光柱,看到了客車模模糊糊的影子。第二天一早,連忙跑到供銷社前的大場子,圍著車子轉了又轉,摸了又摸。
我上五年級的時候轉到洪坪李子坪小學,住父親那里。上學時,先下四五里的崎嶇羊腸小道,再走二十幾里的平路;回家時,先走二十幾里平路,再爬四五里的崎嶇羊腸小道。頭幾次,腳上總要磨幾個泡,后來習慣了。為了讓我輕松一些,每次走路,父親都給我講故事,可我還是累得渾身疼。
我上初中時,公社組織幾個大隊的社員會戰,人工開挖機耕路,經過上百人近兩個月的辛苦勞作,修通了洪坪到民主(洪坪公社的一個小公社)的機耕路。此后,我們上學走路方便多了,要是走運,還能坐坐拖拉機。有的同學住的太遠,為了趕路,還買了自行車。盡管夏頂烈日、冬迎風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總算可以乘著車轱轆跑了,當碰到同學時還得意地一招手。
到初中畢業時,雖然通了路,洪坪、柳林一直沒有班車。中考時,我們第一天走到柳林,第二天從柳林走到官渡,第三天從官渡坐車進城。終于坐上盼望已久的客車,可滋味并不怎么樣。車子行走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上躥下跳,搖搖擺擺,沒有走多久,我們一個個便“爭先恐后”“一吐為快”。到竹山城時,我們都幾乎虛脫。
1984年,我考上竹山師范,上學時,和父親一起,坐一輛貨車進城,“風塵仆仆”,暈暈乎乎,到縣城時已經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讀師范時,最盼望放假也最怕放假。放假可以回家,可回家一趟又實在難。我們有個同學在郵電局,回家時偶爾可以乘坐他幫忙找的郵車,多數時間只能乘坐“帶客車”。“帶客車”其實是拖貨的卡車,有的靠車廂兩邊有鋼筋焊的椅子,有的連椅子也沒有,只好手扶車廂板站在車上。每次回家都痛并快樂著。上學時也犯難,好在我大舅在供銷社工作,偶爾也坐坐便車,我們幾個同學坐在裝滿山貨的大卡車上,“大搖大擺”晃進城。
師范畢業時,柳林有了固定的班車。洪坪進城,要先騎自行車到柳林。記得參加畢業分配時,我們幾個同學騎自行車到官渡,又從官渡坐車進城。
1991年,我到竹山師范工作,洪坪已經有了班車,雖然顛簸,雖然灰塵大,但回家方便了。
因為考慮要修龍背灣電站,松樹嶺電站以上的公路一直沒有硬化。倒是洪坪到大九湖的水泥路于2007年底修好,一時間摩托車、小車多起來。
2011年2月21日,總投資4.2億元的龍背灣水電站交通復建工程開工。經過六年艱苦奮戰,2017年1月5日,柳洪線全線貫通,龍背灣電站建設交通復建工程畫上句號。現在,從官渡到柳林,油路平坦,風景優美,空氣清新,跑著舒服,從縣城回老家,只要兩個多小時。縣城到上庸鎮的一級路正在建設,上庸到峪口的二級路也已經破土,再過兩年,竹山到柳林不要兩個小時就可以到。
資料顯示,改革開放40年,竹山公路呈幾何級數增長。到1998年末,全縣累計修建國道、省道、縣道、鄉道148條,1592公里。到2008年,公路總里程增加到3586公里,二級路從8.83公里陡增到269公里,通村水泥路從“零”起步飆升到1199.7公里。到2018年,谷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縣域交通網對接國省高速公路網;國道從無到有,新增2條243.132公里;省道從有到優,里程達303公里,國省干線覆蓋所有的鄉鎮;縣道438公里,鄉道1350公里,通村公路2546公里,17個鄉鎮254個行政村196個撤并村通達和通暢率達100%;開通城市公交線路17條,城鄉班線客車線路8條,農村面的230多臺。交通的改善推動了人流、物流的集聚,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創造了必要條件。
展望未來,十巫高速2021年建成通車,到時去重慶將暢通無阻,竹山到武漢、重慶、西安三大都市都只需幾小時。竹山縣通用機場,選址初步確定,有望幾年內建成,屆時,從竹山到大城市將只是分分鐘的事。
改革開放四十年,竹山和全國一樣,走的是一條奮發進取的路,一條團結拼搏的路,一條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路。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相信,我們腳下的路,將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幸福!
作者:侯金玉
單位:竹山縣交通運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