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河鄉,提起張貽勇,認識的人都說:“兩口子都是勤勞樸實的人,又能干又有德行。”
張貽勇,深河鄉雙灣村人,42歲,家有4口人,兩個孩子在讀小學。他一直在外地做水電裝修、制模工,收入勉強能夠維持家用。2013年,張貽勇因慢性肝炎長期沒有得到治療而臥病在床,與日俱增的藥費讓本就貧苦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2016年,張貽勇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解了張貽勇家的燃眉之急。
“當貧困戶也不是件多光榮的事情,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踏實。”張貽勇和妻子商量著加入綠谷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食用菌。一來離家近,夫妻二人可共同經營;二來政府有補貼,還提供技術支持。通過刻苦學習,張貽勇夫婦掌握了一定的食用菌種植技術,并由鄉政府做擔保貸款5萬元,建起了一座寬8米、長16米的食用菌大棚。有了脫貧的希望,夫妻倆朝耕暮耘,平日除了精心種植食用菌,張貽勇也在農閑時打點零工補貼家用,妻子更是憑著一手好茶飯四處幫廚。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2017年,張貽勇的食用菌大棚收獲食用菌13000多棒,加上政府補貼和夫妻倆的零散收入,一年的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成為深河鄉精神脫貧示范戶典型。
如今,張貽勇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臉上時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扶貧不養懶漢,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沒用。今年我打算繼續種植食用菌,爭取再建一個大棚。”(袁帥 陳少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