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成
太陽還沒升起,王倫虎就起床了。在漂亮的二層小樓前,喝上兩杯自釀的苞谷酒,他感覺渾身有力了不少。他將拌著酒糟子的豬食倒進豬食槽里,圈里的5頭豬立刻哼唧著涌上來。一邊喂豬,一邊盤算著下午給別人做水電工的事情,王倫虎臉上浮現出笑容……
這是大廟鄉大廟村五組村民王倫虎一個極其普通的清晨。摘掉貧困帽的他,如今日子過得格外舒暢。
王倫虎今年65歲,妻子但秀芝63歲。兒子王進36歲,身體一直不好,和妻子在外務工。以前,老王一家四口擠住在交通不便的三間危房內,靠著種地、養豬艱辛度日。
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后,老王一家借助老三萬和貼息貸款政策,再加上四處借款,建起了新房。2016年1月,一家人搬進了新家。看著兩間兩層加若干偏房的小洋樓,出門就是公路,一家人格外欣喜。
居住條件是改善了,但是建房有欠債,王倫虎深知,只有想辦法掙錢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已經60多歲了,出門打工也找不到活兒干,只能在門跟前想辦法。”左思右想,自己也只會種地、養豬,勉強算得上手藝的,就是釀酒和當水電工了。2016年初,王倫虎讓兒子帶著兒媳外出務工,自己在家喂了3頭豬,種了3畝多地,并積極發展釀酒產業,農閑時候,在村子周邊做水電工、雜工。一年下來,他通過賣豬和賣酒,掙到了一萬五千多塊錢,兒子兒媳在外面也結余了兩萬多塊錢。進賬合攏,一家人還上了近一半的欠賬,對未來的信心更足了。
2017年伊始,王倫虎決心養更多的豬,釀更多的酒。“我老了,學不到更掙錢的手藝了,要脫貧只能靠這些。”當年,他養豬7頭,出欄5頭,釀酒1000余斤,售出600多斤,光這兩項加上政策獎勵,收入就超過了兩萬元,再加上兒子兒媳的打工收入,一家人基本還清了欠賬。
近三年超負荷的辛勤勞動,王倫虎感覺身體越來越吃不消,他想發展一點穩妥的、能有持續收益的產業。在幫扶干部和鎮村兩級的幫助下,他開荒拓地,種上了6畝茶葉,其中兩畝無性系茶園。
茶葉三年后才能見收,當下,趁著茶樹尚小,在茶園里全部套種了玉米。“一年下來,收兩千多斤苞谷應該沒問題,再加上種的糧食,一家人吃喝不愁,釀酒也不用買原料了。”他盤算道。
現在,王倫虎仍以釀酒、養豬和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忙碌之余,他悉心照料著茶園。
“三年后,茶園見收了,我就轉行當茶農,平日里再做點其他的雜活兒,應該會輕松一些。對了,那時候孫娃兒應該也抱上了,日子會越來越好的。”站在茶園里,王倫虎對未來充滿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