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宜昌鄉間一片繁忙景象。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一批新農人正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自2021年“宜荊荊恩”四地率先開展農民技術人員高級職稱評審以來,宜昌已有56名新農人獲此殊榮,數量位居全省前列。他們憑借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活躍在田間地頭,不僅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田秀才”李正喜:讓小獼猴桃長成大產業
4月6日,在“世界獼猴桃原產地”夷陵區霧渡河鎮,種植大戶李正喜忙著在田間給獼猴桃樹抹芽、澆水灌溉。“我正在與市種子監督站合作,開展獼猴桃潰瘍病、根腐病的防治研究,爭取早日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李正喜信心滿滿。
李正喜
今年57歲的李正喜,原先在建筑行業摸爬滾打多年,2010年,他回家鄉霧渡河鎮觀音堂村開始種植獼猴桃。瞅著山林間遍布的野生獼猴桃,打小愛動腦筋的李正喜,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本地選育的品種更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能不能利用野生獼猴桃進行雜交,選育新品種呢?”
李正喜購買了種植、育種類專業書籍,漸漸從一個門外漢,知道了“單倍體”“雙倍體”等育種方面的知識,掌握了獼猴桃高產優質栽培及品種雜交選育初步技術。
經過幾年攻關,由一個芽變品種選育而來的黃心獼猴桃品種“原產黃金”誕生了,這讓李正喜十分欣慰。在2018年舉行的宜昌市首屆獼猴桃品鑒會上,“原產黃金”樣品斬獲二等獎。2022年,李正喜獲評種植業高級農藝師,翌年開始負責全鎮的獼猴桃技術指導,2024年又擔任科技特派員,為果滿多農業開發公司和獼豐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對口提供技術幫扶,幫助200多戶果農年增收500萬元以上。
“發明迷”王開華:造良機福澤屈鄉柑農
正值柑橘春管關鍵期,秭歸縣水田壩鄉王家橋村柑農胡靜操作著一臺果園打孔機,在臍橙樹周邊打窩,以深施有機肥。“現在一天輕輕松松打千把個窩子,擱以前想都不敢想,這都是討‘發明迷’的好?。?rdquo;
胡靜口中的“發明迷”,是屈原故里鼎鼎有名的王開華,湖北秭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今年53歲的王開華,很早就與農業機械結下了不解之緣。2013年,王開華了解到農田板結造成作物減產現象普遍,心被深深刺痛了。
王開華
經過刻苦攻關,2016年,他自主研發的微耕機實現量產,僅縣內就推廣運用2000多臺。臍橙是秭歸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達40萬畝。長期以來,柑農在給臍橙樹施有機肥時,都是采取人工挖窩的方式深施,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效率低。
“這種現狀必須改變。”從2019年起,王開華多次外出學習參觀,潛心研究、精心設計制造了初代果園打孔機,但制造精度達不到要求,實用性差。他沒有氣餒,歷經4年幾百次的試驗改進,前后投入40多萬元,終于在2023年研制成功新型果園打孔機。不光挖窩效率比人工提高15倍以上,肥料利用率也大幅提升。
針對柑農的需求,王開華開發了幾款機型,最高僅2600多元,深受柑農的歡迎,僅一年多時間就銷售2000多臺。
近年來,王開華又研制了雙行播種機等農機具,先后取得4項發明專利。2023年,獲評農業機械高級農藝師后,王開華的研發勁頭更足了。
“土專家”周家文:擦亮百里洲砂梨品牌
“疏除畸形果、病蟲果、密集果及被葉片磨損的果,合理保留幼果,科學疏果才能產量適中……”4月13日,在枝江市百里洲鎮沿江村一片梨園里,年過花甲的周家文耐心向紅新果蔬專業合作社社員講授梨子疏果知識及要點。
作為枝江市科技特派員,種植業高級農藝師,百里洲鎮砂梨種植能手,百里洲幾乎每一塊梨園里都留下了周家文的足跡。
周家文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周家文就開始種梨販梨,從此與梨結下了不解之緣,親眼見證了百里洲砂梨從輝煌—衰落—重振雄風的全過程。
2016年,枝江、百里洲兩級政府提出重拾砂梨產業榮光,深受鼓舞的周家文在壩洲、三洲兩個村流轉土地1000畝,牽頭成立雙紅砂梨專業合作社。在省農科院果茶研究所胡紅菊研究員團隊的技術支撐下,承擔了砂梨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百里洲砂梨的品質、畝產量大幅攀升,極大激發了當地農民恢復發展砂梨產業的積極性。
周家文憑借豐富的種植經驗,參與制定《百里洲精品砂梨種植技術規范》,指導梨農按標準進行生產,幫助解決各種疑難問題。
周家文還積極探索創新砂梨銷售模式,創立越天然電商平臺,將百里洲精品砂梨銷往全國各地。合作社與梨農簽訂8元/公斤的保底收購合同,讓梨農不僅不愁銷還賣出了好價。“我們每年增收一大坨,老周和雙紅合作社功不可沒。”在百里洲鎮,只要一提起周家文,梨農們都會伸出大拇指。(記者揭興偉,通訊員朱紅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