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主動融入全國創新鏈,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近年來,湖北將人才工作提升至全局戰略高度,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近期還專門出臺以戰略科學家引領、科技領軍人才登峰、卓越工程師壯大、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騰飛的“四大行動”,全力打造各展其能的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地,充分發揮人才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的引領驅動作用,為支點建設厚植人才新優勢。
產學研用一體化 人才引領創新突破
前不久的上海光博會上,銳科激光六大系列新品精彩亮相,覆蓋遠距離激光加工、激光清洗、激光醫療等多領域應用,令眾人矚目,不僅實現了關鍵設備國產化突破,還形成了中國光纖激光器光纖技術體系,多個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背后,是人才給予的力量。

上海光博會 銳科激光六大系列新品亮相
銳科激光副董事長、國家卓越工程師 閆大鵬:這些項目為什么這么快能出來,還是靠人才靠我們跟學校緊密結合起來出具成果,咱們政府、省、市,包括咱們開發區給予一定的補貼,就相當于政府助題,我們自己到高校兼職當教授,企業出題,交給華中科技大學的教授來做,很容易就把高校的一些科技成果,落戶到我們企業來。
“企業出題、院所解題、政府助題”,讓以光纖激光器研制為主的銳科激光,實現了產學研用結合。不僅形成“企業-高校”雙向人才流動機制,還能將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企業生產線上,大幅提升了產品性能和市場競爭力。就在昨天,銳科激光宣布研制出國內第一臺光纖剝除、切割、熔接一體化操作設備。

國內第一臺光纖剝除、切割、熔接一體化操作設備
銳科激光副董事長、國家卓越工程師 閆大鵬:企業要做好創新,人才非常關鍵。現在我們研發部門有700多人,把人才隊伍建好,我們根據產業鏈引進人才。比如說有引進專注特種光纖的,有做芯片,有做半導體封裝的,引進人才就形成一個產業鏈閉環,現在公司是3551人才基地,有將近40 個人入選,(每個人)補貼是從50萬到500萬不等,這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支持。
以產學研用一體化為支撐,以市場化為原則,充分發揮在鄂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撐。湖北大力推動在鄂高校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近三年新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328個與重點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新專業,有的放矢培養急需緊缺人才。此外,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示范性軟件學院、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武漢在未來產業高端存儲、未來顯示、先進封裝、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領域先發優勢愈發明顯。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榜單顯示,武漢連續2年蟬聯全國第五,位居全球第十三,比2021年上升12位。
以應用為導向 體制改革激發創新動力
除了創新內在驅動力,湖北還在科研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成立于2021年的湖北江城實驗室,聚焦集成電路戰略研究、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等領域,以封裝為突破口開展核心攻關。同時,充分賦予實驗室人才“引育留用”自主權,通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迅速完成了從政府“輸血”到產業“造血”的轉變,形成中試平臺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和“研究+基金+股權投資+市場訂單”運行模式,還創造了中國集成電路建設的新紀錄。

江城實驗室
江城實驗室主任楊道虹介紹說,實驗室科研人員平均年齡32歲,其中管理層40歲以下占比70%,設立合伙企業作為員工持股平臺,推動科技人才從“打工式”創新變成“主人翁式”創新,實現核心骨干與實驗室“風險共擔 利益共享”。
機制活則人才聚。
湖北在加快搭建“平臺+”創新生態的同時,還不斷健全體制機制,賦予湖北實驗室人才“引育留用”自主權。政策上,通過跨區域整合高校、上下游企業等,促進要素有效匹配。由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湖北實驗室等組成的高能級科創平臺矩陣,正不斷提升科技人才吸附承載力。10家湖北實驗室高水平獨立運行,集聚各類人才近3000人。52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成為攻克產業關鍵技術的新生力量。
江城實驗室主任 楊道虹:我們將圍繞關鍵領域關鍵問題,提煉項目任務,借助‘揭榜掛帥’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加入,這不僅能有效優化我們的人才結構,還能提升團隊的整體科研水平。
構建人才制度體系 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少不了實打實的政策落地。
湖北在全國率先出臺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的指導意見,向123所高校、2家科研院所、46家醫療衛生機構、10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國有企業、3個自貿片區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充分做到“誰用人、誰評價”。
由武漢科技大學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遠兵,帶領團隊研制出的耐火纖維,廣泛應用于大國重器。去年,李遠兵入選“楚天英才計劃·卓越工程師”,獲得了30萬人才補貼及工程技術項目研究支持,這讓團隊士氣大振。

李遠兵及其團隊做耐火試驗
武漢科技大學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李遠兵:當前國內高溫防火材料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我國既是產量大國,也是研發強國,目前(耐火纖維)年產量大概2500萬噸,占據了全世界的65%左右。
武漢科技大學博士 蔡震:看到我們研發的產品,用在一些高端的發動機葉片生產中,感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真正地應用了,很有成就感。
近年來,湖北持續出臺多項政策,為高層次人才解決后顧之憂。武漢東湖高新區推行人才動態評價“注冊制”“積分制”,以積分分值作為匹配政策、識別人才的依據,截至目前,入庫人數達6萬余人,政策實施周期從8到9個月縮短至4個月。湖北自貿區實行高端人才專項獎勵政策,惠及各類創新人才2806人次,累計獎勵5.74億元……
截至目前,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121萬人,高層次人才總量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擁有院士81位,高校132所,科研機構3600家、研發人員35萬。
強大的人才支撐,持續點亮著湖北的創新版圖,全球最大尺寸光纖預制棒、全國首個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發芯片等一項項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湖北省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彭虹:持續圍繞寫好供需對接、資源整合、成果轉化的‘三篇文章’,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打造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四鏈融合’,為支點建設厚植人才新優勢。
人社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秘書長 孫銳:湖北要實現戰略轉型、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才。在深化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推動戰略科學家能夠接榜掛帥,能夠讓我們的青年科技人才包括卓越工程師,在生產、科研、創新創業的一線能夠走在前、扛大梁,通過戰略人才隊伍體系的建設,有利于湖北下一步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