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誕生的“楓橋經驗”與30年前誕生的“十星文明”同是在解決基層治理棘手問題中孕育的,也同樣經過了長久實踐的檢驗,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基層治理方式。從“楓橋經驗”和“十星文明”的內涵意義和發展歷史來看,兩者具有三點共通性,即自治性的底色、時代性的特色、群眾性的本色。
自治性的底色
“楓橋經驗”和“十星文明”都是在解決群眾工作難題中選擇了“依靠群眾智慧和力量自治”這條路子,而非簡單的上交問題或者機械的硬性管理。
1963年,浙江省諸暨縣楓橋區在農村社會主義教育試點運動過程中,通過說理教育、群眾監督等方式對四類分子進行改造,“社教”運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創造了“在黨的領導下,依靠和發動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將絕大多數‘四類分子’改造成新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經驗。
1993年,羅家坡村村民因綠松石一夜暴富但精神文明落后而被央視媒體曝光。竹山縣委與麻家渡鎮黨委聯合派駐工作組到腰纏萬貫的“精神乞丐村”——羅家坡村,將農村工作任務和要求細化成10個方面,以“十星”來指代,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創建和評選活動。從此以后,羅家坡村發展成為“街頭巷尾綠樹掩映、村落民居鱗次櫛比、街坊鄰里和睦往來”的全國文明村。
時代性的特色
“楓橋經驗”和“十星文明”的內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的。
“楓橋經驗”自1963年至今已逾60年了。從毛澤東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楓橋經驗”從“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發展為“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十星文明”自1993年至今也有30年了。竹山縣七屆縣委堅持“十星”品牌不動搖,先后17次調整“十星”評選標準,對應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創新實施了“十星促五興”行動,以十星級創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中西部地區開展文明城市創建作出了示范。
群眾性的本色
“楓橋經驗”和“十星文明”的創建發展始終緊緊圍繞依靠群眾、服務群眾這個中心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人民主體是“楓橋經驗”的核心價值,實現人民的利益是“楓橋經驗”的價值導向。
被中央文明辦譽為“來自基層的偉大創造”的“十星文明”,堅持按照村民自評、群眾互評、評星協會審定、公示、年底復評等環節進行,讓群眾在創評活動中當“主角”“評委”和“裁判”。在新時代,還融入“十星惠民”的理念,把辦好群眾房前屋后實事小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十星”創建工作緊密結合,增強了群眾參與的主動性,“追星”成為群眾的新時尚。
探析“楓橋經驗”和“十星文明”的共通性,有助于揭示和推廣成功經驗,有助于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揚來自基層的偉大創舉。
(文峰鄉 王世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