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稟賦,孕育了獨特的文化資源,千年歷史長河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這些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華夏子民的基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優秀文明資源。勇擔歷史的責任和使命,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嚴格落實文物保護主體責任,不斷推動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果。
場館“免開”:暢通文化傳承之路
縣博物館匯聚了竹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遺存,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文博場館,是向群眾普及和傳承本土歷史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主要途徑之一。2017年,我縣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了竹山縣博物館新館。自當年年底遷址新館以來,縣博物館堅持對外免費開放服務節假日不休,常年免費對外開放參觀兩個展廳(一樓900平方米臨時展廳,二樓1000平方米竹山縣歷史文化展廳),并盡量為團體參觀來訪預約提供免費講解。2024年春節后,為進一步方便游客參觀,縣博物館克服人員少的困難,在往年每天白天開放的基礎上,延長每天開放時間,增加夜晚開放時段。一樓臨時展廳先后布置“東風勁拂四十年”竹山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攝影展、“盛世金秋美”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老年書畫攝影作品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書畫作品展、“鏡頭下的文化遺產”攝影展等十數個大型臨時展覽,加上二樓展廳的竹山縣歷史文物陳列展,年均接待來自縣內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和社區的參觀團體近100個、觀眾8萬多人次。
不斷提升免費開放水平,2022年啟動了線上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方便群眾足不出戶、隨時隨地都能網上參觀博物館,獲取文物、博物館基本知識和專業資訊,共享文化遺產資源。縣博物館先后被命名為縣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十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豐富多彩的文博活動,點燃了群眾對文化遺產的了解熱情,延伸了“免開”內涵。在歷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以辦文化遺產展板、發放宣傳單、視頻展播、抖音短視頻,以及組織各部門、各鄉鎮干部職工到文保單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在向群眾宣傳、普及文物知識和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教育。
文物保護:留住文化傳承之根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對發展的引領作用,把文物保護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相結合,有效推進文保工程。截至目前,縣政府公布野外文物點名錄258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高家花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張振武故居、施洋烈士故居、文廟大成殿、上庸古建筑),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縣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4562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18件,三級文物56件。
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有條不紊。完成了1處國家級、4處省級、2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同時在網上公開發布了公告,讓全社會知曉并遵照執行。針對轄區內多處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然損毀嚴重問題,7年來,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累計爭取各級專項資金近4000萬元,對多個文保單位實施搶救保護維修。先后啟動并完成了張振武故居維修保護工程、文廟大成殿保養維護工程、施洋烈士故居維修保護工程和消防工程、高家花屋修繕保護工程和消防工程、文峰塔修繕工程等多項文物保護工程。當前,正在實施上庸古建筑防雷工程、張振武故居消防工程。高家花屋安防工程、上庸古建筑安防工程目前已經得到省文旅廳支持批復立項。
探“根”溯“源”,延續千年歷史之美。自2023年11月啟動的竹山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對全縣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一場全面梳理和再發現。經過半年第一階段的準備工作,再經過三個月的戰酷暑、頂烈日的連續奮戰,于2024年8月底基本完成第二階段的田野調查工作,共調查17個鄉鎮的276處文物點(其中復查258處、新發現18處),完成率100%,文物普查工作進度位于全市前列。目前正在按照“四普”工作方案,積極推進資料整理、圖紙繪制、信息填報、數據復核等相關工作,為“四普”第三階段依法認定、登記等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效顯著。實施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針對14562件館藏文物實際情況,按級別、質地、器物功能及器形大小等,全部收納進量身定制的框架囊匣中進行更安全、更科學、更規范的保管。2019年1月開始實施館藏金屬文物修復工程,2020年底完成館藏112件青銅器、鐵器等金屬文物的修復。
各級文保單位申報工作取得質的突破。其中,2019年,是竹山國家、省級文保單位申報工作的豐收年。這一年,竹坪鄉高家花屋成功入選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施洋烈士故居也成功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重點單位。其中,高家花屋成功入選“國保”,標志著竹山實現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零的突破,對竹山文物保護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活化利用:鍛造文化傳承之魂
文物與文旅產業密不可分。近年來,我縣深入挖掘整理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更多的文物“活”起來。
改造提升,文物展陳特色鮮明。近年來,先后完成博物館展覽提升工程、施洋烈士故居展覽提升工程、張振武故居展示利用工程等多項大中型展示利用工程。2020年,在省級專項經費的支持下,縣博物館對原有的竹山縣歷史文物陳列進行了改造提升,實現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全社會共享,一舉躋身十堰市一流的縣級博物館。同年,實施施洋烈士故居展覽提升工程,采用展板、雕塑、多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了陳列布展,一舉將該故居打造成了鄂西北一處重要的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23年5月,竹山縣正式啟動實施張振武故居展示利用工程,完成張振武生平事跡展陳工作。自2018年實施維修保護工程到2024年的展示利用工程竣工,從即將全部坍塌,到基本恢復原貌、展示利用,張振武故居實現了鳳凰涅槃,成為故居類文保單位活化利用的樣板,文旅融和的典范。目前,竹山另一省保單位——上庸古建筑的展示利用工程已立項,正在計劃實施之中。
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通過廣泛調查了解,基本摸清了全縣革命文物保存現狀:目前有革命烈士故居2處,革命烈士墓4處,革命舊址5處,革命烈士紀念館3家。按照文物普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為革命文物建立了文物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支持擂鼓鎮自籌近1000萬元對擂鼓鎮煙鎮墩子村鑼鼓洞戰役犧牲的烈士墓進行了全面修繕,建成烈士陵園,并建成以紀念鑼鼓洞戰役為主題的革命英雄紀念館,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典范。把搶救保護后的張振武故居、張振武墓、施洋烈士故居、許明清烈士墓、老廟烈士墓地、鄔雅多烈士墓、官渡百里河中原突圍綠池子會議舊址建成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黨支部主題活動日活動陣地。許明清烈士紀念館、施洋烈士故居、張振武故居先后被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施洋烈士故居并被評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安全監管:守牢文化安全之門
護“體”傳“魂”,守牢文化安全之門。編制了《竹山縣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規劃(2020—2035)》,并將其作為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的指示精神和政策法規規定,縣人民政府先后出臺了《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建立竹山縣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等多個政府文件,對縣鄉村相關部門和單位依法履行文物保護的職責做了進一步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責任制,年年層層簽訂文物安全保護責任狀,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安全保障機制。嚴格落實文物保護“四有”(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和“一處一策”(每一處文物點有因地制宜的長效保護策略和工作機制),督促34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在鄉鎮明確落實、掛牌公示了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和日常文物安全管理人。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到了“四防”(防火、防搶、防盜、防破壞)的基本要求。做到將縣文物保護相關工作“五納入”(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年度財政預算、體制改革、各級領導責任制)。重大項目建設聽取文物保護部門意見,及時開展搶救性發掘保護。
聚焦法人違法、偷竊盜掘、火災事故等風險,常態化開展文物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年均出動檢查人員100余人次,督導相關責任單位立行立改各類文物安全隱患。同時,現場指導、督促重點文物保護責任單位,以及在建的文物保護工程施工工地,深挖細查安全問題隱患,強力督導落實切實管用的整改措施,確保文物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整治消滅在萌芽狀態。
繼往開來:奮發文化傳承之力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段歷史;每一件文物,都訴說著一段塵封往事。將它們保護好,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這是我縣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工作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多年來,一代代文物工作者以永不停歇的腳步,推動竹山千年文明的歷史長卷,融匯于文化興縣的壯闊征途。
站上新起點,在竹山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竹山文物工作者將繼續肩負光榮與夢想,意氣風發、昂首前行,為繼續推動文旅強縣貢獻力量。(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