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水象甲是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具有繁 殖快、抗逆性強、傳播廣、危害重的特點。一般造成水稻減 產 20%,嚴重時達 50%,甚至絕收。 自稻水象甲傳入我縣以 來,特別是近幾年,發生范圍逐年擴大,危害程度有加重趨 勢,嚴重威脅我縣水稻生產安全。
一、調查情況
4 月下旬在寶豐、麻家渡、溢水等鄉鎮移栽田調查情況: 4 月 22 日,蟲田率 40%,成蟲密度 3 頭/平米,最高 10 頭/ 平米;4 月 24 日,移栽秧田蟲田率 80%,成蟲密度平均 13 頭/平米,最高 55 頭/平米,發生時間早于去年同期。稻水 象甲傳播速度快,擴散形勢嚴峻,為保證糧食安全,要增強 防治意識,在插秧前力爭消滅第一代成蟲,不帶蟲移栽為害 大田。因此各鄉鎮應迅速行動,搶抓晴天積極有效的防控秧 田期稻水象甲。
二、防控策略
(一)狠抓關鍵環節,注意科學防控。秧苗移栽到本田
前防治是提高防治效果、降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也是防治稻 水象甲成效的關鍵,因此要確保秧田期秧苗帶藥移栽達到全 覆蓋。各地務必抓好插秧前一周,最遲三天前防治這一關鍵 環節及時進行防治,最好對四周雜草和稻水象甲的越冬場所 一同防治。
(二)確保大田期挑治和兼治及時到位。秧田期沒有防 治到位的田,在大田期防治一代二化螟同時兼治是防控稻水 象甲的重要補充環節。當水稻出現弱苗、僵苗、爛根現象, 拔出根部發現稻水象甲幼蟲時,應立即使用顆粒劑對幼蟲進 行防控;在二代水稻二化螟和兩遷害蟲發生期,對第二代稻 水象甲進行兼治,減少來年蟲源。
三、防治藥劑及時間
藥劑選擇按照“農藥減量”要求,選用高效、低毒、低 殘留農藥進行防治。
水稻移栽后一周左右,畝用 0.5%的噻蟲胺顆粒劑,與一 定量的細沙拌勻撒于田中,保水 3--4 厘米可有效殺滅幼蟲。 針對成蟲,可畝用 10%醚菊酯懸浮劑 80-100 克,秧田期每 畝兌水 20 公斤,大田期每畝兌水 50 公斤,均勻噴霧。或畝 用 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 20 毫升,秧田期每畝兌 水 25 公斤,大田期每畝兌水 50 公斤,均勻噴霧。或畝用 24 % 氰氟蟲腙懸浮劑雙聯包(艾法迪 15 毫升+專用助劑 5毫升)40-60 毫升,秧田期每畝兌水 25 公斤,大田期每畝兌 水 50 公斤,均勻噴霧。
防治成蟲應選擇在早晨和傍晚,施藥時間以上午 11 點 前或下午 4 點后為最佳。
公益提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技支撐、 綠色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