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掠影
竹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位于縣城黃金地段,形似綻放蓮花的主體建設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呈現富有詩意又極具現代動感的空間氛圍,大樓內設施先進、場館眾多、功能齊全,既是竹山的“建筑地標”,也是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地標”。
文化浸潤的“大超市”
“老師,這本《朝花夕拾》看完了,我還想借閱《魯濱遜漂流記》!”暑假期間,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內的圖書館成了茂華中學七年級的熊錦果與同學們理想去處。
與此同時,該中心六樓老年大學的教室中,傳來歡聲笑語。古箏的琴聲委婉連綿、太極拳的動作松柔慢勻、書法練字潑墨飄香……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畫面讓人倍感溫暖。
竹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竹山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標準最高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作為文明實踐活動的主陣地,場館內的圖書館藏書12.8萬余冊,總閱覽席位244個,定期舉辦親子閱讀、少兒經典誦讀、紅色閱讀故事會等主題活動,是孩子和家長們的精神家園;博物館內珍藏著從新石器時期到新時代跨越萬年的各類文物、雕塑等藏品200余件,是市民們追尋文化脈絡、感受時代變遷的理想之所。
除此之外,場館內還有文化館、美術館、檔案館等文化陣地常年向市民免費開放,每年舉辦各類主題活動超過100場次,接待群眾8萬余人次。
理論宣講的“大課堂”
暑期,由竹山縣志愿服務總隊科學普及支隊組織的“呵護眼睛 守護成長”近視防控科普情景劇《瞳夢國奇旅》,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精彩上演,500余名小朋友在寓教于樂中學習近視防控、愛眼護眼知識。
這是竹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每年百余場次文明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鄉村振興專題講座、防汛抗旱業務培訓、暑期學生防溺水教育……各類政策宣講、業務培訓、科普教育等活動,每年都會因時因勢輪番在文明實踐中心大講堂精彩“開課”。
“希望我的一個小小善舉能感召更多人向上向善,把好人墻填得滿滿當當。”看到自己的照片登上竹山好人墻,“最美寶媽”馬蓓羞澀的笑容里藏不住那份自豪。
“一個‘十星好人’就是一個正的能量源,一群‘十星好人’就是愛的‘反應堆’。”竹山縣文明辦陳文波談到設置好人墻、宣教館的初衷。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宣教館,500平方米展廳分理論傳播、志愿服務、文明實踐、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等板塊,系統展示了竹山文明實踐的“星光”歷程,與大講堂、積分兌換超市、志愿者培訓中心、志愿者孵化中心,共同組成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
文娛活動的“大舞臺”
鄉約竹山微馬賽、“村BA”籃球賽、美食文化節、秦巴臘梅文化旅游節……半年來,竹山縣多項體育活動密集開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共同享受體育惠民成果、感受文化魅力。
“太極拳動作輕柔、舒緩,特別適合我們老年群體。”在社會體育指導員史代英的現場教學下,30余名老年大學的學員步伐輕盈、拳法到位。
近年來,史代英帶領竹山縣武當武術推廣志愿服務隊,長期參與武當武術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機關等全民健身活動,年均為全縣太極拳愛好者和中小學指導授課50余場次,受益人群達8000余人。
“文明實踐中心為我們搭建組織架構,提供場地設備,進行文化推廣,為我們社會體育指導員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史代英謙虛地說。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當好組織者、宣傳員、服務員。搭好臺,再把舞臺讓給群眾、把話筒交給群眾。”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主任張亮說。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群眾組織起來、發動起來,文明實踐中心的志愿者之家已成為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孵化器”。在中心的具體指導和組織之下,竹山已培育出志愿服務總隊文化文藝支隊、武當武術推廣志愿服務隊、群眾文藝輔導志愿服務隊、王義富彩船志愿服務隊等百余支文體志愿隊伍和千余名基層社會文藝、體育指導員,每年組織各類文體培訓、展演、賽事等活動千余場次,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惠民演出、文娛培訓、專題展覽、非遺傳承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服務宣傳活動,既不斷拓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服務功能、服務方式、服務觸角,更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黨時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