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建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茶葉是我縣優勢突出的農業主導產業,經過多年持之以恒地建設與發展,目前全縣茶園總面積已達到30萬畝,有16個鄉鎮、201個村、4.2萬農戶、15萬余人緊緊地依附在茶產業鏈上,通過種茶、管茶、采茶、制茶、賣茶,實現就業創業、增收致富。茶葉產業,已成為竹山名副其實的農業第一大產業,其輻射面之廣、帶動能力之強、群眾認可度之高,在農業產業中無出其右。持續抓好茶葉產業建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與效益,進一步增加茶農收入,既是我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具體體現,也是推進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縣茶園面積雖大,但多數存在建設標準低、良種普及率低、豐產高效茶園面積小等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建設的茶園,大部分采用茶籽點播,由于茶樹屬常異花授粉作物,有性繁殖的茶籽遺傳基因存在差異,導致其后代性狀不一致,具體表現在長勢長相不同,發芽輪次不明顯,芽頭整齊度不高,單位面積產量偏低,直接影響到茶園的管護、茶葉的采摘和后期的加工銷售,進而影響到茶農收入。要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必須從“良種”入手,改傳統的茶籽點播為選擇優良無性系品種,通過育苗移栽建設高標準無性系茶園。
但在竹山這樣一個災害頻發的半干旱山區建設無性系茶園,也存在許多難點與問題。一是群眾認識程度不高,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特別是在推廣初期,不少農戶、包括一些基層干部對什么是“無性系茶樹”、為什么要建設“無性系茶園”等基本知識都缺乏了解,加之建設高標準無性系茶園要占用當家田地,茶苗移栽費工費時、成本較高,且成活把握不大,最終效益如何也不太清楚,所以有畏難甚至抵觸情緒,推廣難度較大。二是自然災害頻發,影響移栽茶苗成活。茶樹既怕冷又怕熱,既怕旱又怕漬。竹山縣以旱為主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特別是在低山地勢開闊地帶,夏季烈日、高溫、干旱,嚴重影響到移栽茶苗的成活與生長。茶苗越冬期間極端的低溫,也常導致茶苗受凍死亡。另外,特大暴雨、持續陰雨,會使建設在河溝邊、低洼易澇田塊的無性系茶苗被沖毀,或因漬澇災害造成死苗。三是建園環境要求高,必須因地制宜。扦插繁育的無性系茶苗根系較淺,耐旱能力較弱。建設高標準無性系茶園,栽苗時必須澆足“定根水”,苗栽后遇旱需隨時澆水,就是茶苗移栽成活后,遇持續干旱仍需要澆水才能確保茶樹生長健壯、高產高效。因此在選擇建園地塊時,不僅要求當地環境與土壤條件適宜種茶,而且附近還必須有穩定的水源和良好的排灌設施,如果建園所需各種條件達不到要求,就不能盲目勉強建園。四是農戶缺乏種植管理經驗,影響茶樹速生高效。建設高效無性系茶園在我縣尚屬“新生事物”,很多農戶對簡單粗放的傳統茶籽點播建園比較熟悉,但對移栽、管理要求精細嚴格的無性系茶園建設缺乏經驗,有的建園選址不當,有的不按要求實施抽槽換土、起壟栽植,有的不嚴格按照技術操作規程移栽茶苗,有的苗栽后中耕除草、澆水施肥不及時、不到位,有的在茶行間過度套種,有的舍不得修剪任茶苗向上生長,這些原因都會導致茶苗成活率偏低、生長速度較慢、茶棚形成偏遲、開采時間偏晚、茶葉單產較低,影響無性系茶園應有效益的充分發揮。
目前建設標準高、管護到位的無性系茶園,茶苗栽后2~3年可以開采,3~4全面投產,盛產期畝產值可過萬元。為加快高效無性系茶園建設與推廣,使茶葉逐步實現良種化、高效化,進一步提升茶產業效益,針對以上難點與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宣傳示范,提高認識和建園積極性。針對部分干部群眾對建設高標準無性系茶園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高等問題,一是抓好試驗示范,使更多農戶能夠清楚明白地看到無性系茶園應該怎么種、怎么管,不僅能建成,而且能高效;二是加強科普宣傳,通過編寫發放書籍、資料,開展有關技術培訓,多渠道加強對無性系茶葉有關知識與種植技術的宣傳,及時解決、答復干部群眾在建園與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三是抓好技術指導,針對部分農戶建設無性系茶園存在的沒經驗、缺技術、怕失敗心理,組織技術干部深入基層,加強現場技術指導與巡回督辦檢查,嚴把各個技術環節,切實提高建園標準與管護質量,用實實在在的效益,提升干部群眾建設無性系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種”為“我要種”。
2、堅持科技創新,改進茶苗繁育方式。無性系茶園能否“一建成園”,與茶苗關系最大。我縣無性系茶園建設,栽植的無性系茶苗經歷了從裸根苗到穴盤苗、再到袋育苗三個階段。最初用裸根苗,移栽成活率很低,有的多次補苗仍不能成園。改為穴盤苗后,移栽成活率顯著提高,基本能實現“一建成園”,但仍存在苗小根淺,抗逆性較弱,生長速度較慢等問題。目前試驗推廣的袋育苗,雖繁育成本較高,但能夠實現連袋帶土全根移栽,其抗逆性顯著增強,春秋均可栽植,在有澆水條件的旱地也可栽植,只要環境適宜、技術得當,基本能實現棵棵成活,而且茶葉開采時間可提早一年左右,效益顯著提升。
3、總結成功經驗,規范完善移栽技術。一是選擇適宜地塊,堅持在適宜種茶的高山、二高山區域,選擇附近有穩定水源、容易起旱且有灌溉條件的旱傍田建設高標準無性系茶園,低山建園需選擇山谷間夏季光照不太強烈的田塊;二是提高整地質量,水田起旱后堅持先種植一年油菜、玉米等旱地作物,使土壤變得疏松透氣后,再統一放線開深溝、抽槽換土、回填起壟、移栽茶苗;三是堅持春栽為主,秋季提前深翻土壤,春季再精細整地,搶在春季氣溫回升、土壤墑情適宜時突擊移栽;四是嚴格規范栽植,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栽時用細土護根,栽后略踩實,確保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栽植深度適宜,栽后澆足“定根水”,再用碎土覆蓋防止表土龜裂。
4、加強栽后管理,確保早投產、高效益。一是栽后注意澆水,尤其是遇旱要及時抗旱,防止苗因缺水死亡;二是科學合理套種,選擇抗倒能力較強玉米品種,在閑行正中單行套種,嚴格控制套種密度,兩年后不再套種,全力抓好茶苗管理;三是抓好中耕除草,有條件的可使用微耕機中耕除草,以降低勞動強度;四是適時追肥提苗,茶苗返青成活后即可看苗趁墑追肥,肥料以氮肥為主,注意少量多次,并控制好追肥的距離,不可一次追肥過多、不可距離茶苗過近;五是抓好定型修剪,在修剪同時注重整枝,剪去細弱枝、病蟲枝,通過多次修剪促進茶樹分枝生長,盡快形成茶棚,擴大采摘面。
5、實施茶園改造,提升高效茶園比重。在穩步推進新建茶園同時,對一些過去建設標準低、效益差的無性系茶園,以及立地條件好、附近有穩定水源的低老點播茶園實施改造,將其改建成高標準無性系茶園,逐步提高豐產高效茶園面積和比重,為茶產業提檔升級、健康發展夯實基礎。
(作者系縣農業農村局 熊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