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貪夜蛾具有遷飛擴散快、繁殖能力強、暴食危害重和防控難度大的特點。目前,我縣玉米各生育期交替存在、食料豐富,利于草地貪夜蛾發生為害。受近期氣溫升高和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預計外地蟲源遷入并繁殖的速度將加快,防控形勢較為嚴峻。因此,各鄉鎮農技中心務必要加強監測,密切注意成蟲遷入動態,加強田間卵塊、幼蟲發生情況調查,及時指導群眾群防群治、科學防控。
玉米螟屬玉米重要害蟲,在我縣一年發生三代,以第一代幼蟲為害為主,第一代生育期稍長,35--40天左右,后兩代一月一代,若疏于防治,二、三代將逐代加重。玉米螟幼蟲可為害玉米心葉、雄穗、莖稈、雌穗等植株幼嫩部位,造成玉米發育不良、籽粒霉爛而減產。
一、田間發生情況
1、草地貪夜蛾幼蟲始見于6月15日,首次發現幼蟲時間均比去年提前14天,見蟲面積十畝左右,為五葉一心的夏玉米,平均蟲株率5%,最高9%,株平蟲量1頭,最高單株3頭,蟲齡3--4齡。
2、5月24日調查,玉米螟蟲田率25%,最高40%,百株卵量1塊,最高3塊,百株初孵幼蟲平均2頭。6月5日調查,蟲田率35%,最高65%,平均百株卵量2塊,平均蟲株率2%,平均百株蟲量5頭。蟲齡2--4齡。6月13日調查,蟲田率平均50%,最高80%,卵量減少,百株平均卵量1塊,蟲株率3%,百株蟲量平均6頭,蟲齡3--5齡。
3、發生期
(1)草地貪夜蛾在我縣繁殖3代,一月一代,主要暴食植株的幼嫩部位。
(2)玉米螟一代發生期:5月25日--7月5日,高峰期6月5日--25日,主要為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春玉米。
(3)玉米螟二代發生期:7月5日--8月10日,為害春玉米雌雄穗和夏春玉米心葉。
(4)玉米螟三代發生期:8月10--9月10日,普遍為害雌穗和雄穗幼嫩部位。
二、防治方法
1、每50畝安裝太陽能殺蟲燈一盞或每畝安裝草地貪夜蛾性誘器5個用于誘殺成蟲。
2、生物防治,一是使用生物藥劑,畝用100億孢子/毫升金龜子綠僵菌油懸浮劑50毫升或畝用100億孢子/毫升短穩桿菌懸浮劑100毫升兌水45公斤在低齡幼蟲期噴霧。二是懸掛生物導彈,在玉米螟產卵高峰期可在田間釋放“生物導彈”(赤眼蜂攜帶病毒),將“生物導彈”產品掛在玉米葉片的主脈上,每畝按15米等距離(離田邊2米)施放4~5枚。
3、化學藥劑防治,畝用10%茚蟲威.蟲螨腈3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或2.5克/升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或5%的甲基阿維菌素甲維鹽40毫升兌水50公斤對準心葉噴霧。
三、注意事項
1、分區治理,抓好防控。采取“治小、治早”與“點治、挑治”相結合的策略,建立“壓前控后減擴散”的長效監管機制,在幼蟲低齡期及早防治。對達到防治標準的田塊全面撲殺,保證防控處置率達到95%以上;對零星發生區帶藥偵查,點殺點治,心葉噴藥防控。
2、防治方式以群防群治和聯防聯治為主。防治時期重點抓住低齡幼蟲期,防治部位突出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施藥時間選擇在清晨或黃昏。
3、安全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防治過程中注意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
公益提示: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學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