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就業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局以“保就業”“擴就業”“穩就業”為主線,以目標任務為抓手,緊盯重點人群,認真履職,創新舉措,扎實推進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全力促進我縣城鄉勞動力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
一、多措并舉,就業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一)搭建平臺助就業。以“春風行動”等活動為契機,依托湖北公共招聘網、竹山網上就業超市、今日竹山、竹山就業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大力開展線上崗位信息推送、直播帶崗和線下小規模多頻次招聘活動。2022年以來,累計開展招聘活動308場,其中網絡招聘會235場,現場小規模招聘會57場,直播招聘會16場,提供崗位17000多個,共幫助2500多人實現就業。在2022年湖北省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業務競賽中,竹山縣網上就業超市榮獲“優秀就業服務成果”。
(二)提升技能促就業。根據縣內企業用工需求和主體產業發展需要,依托縣定點培訓機構進一步整合全縣技能培訓資源,組織開展汽車駕駛員、腌熏烤制工、車工、物業管理員、電商主播等培訓,著力提升培訓質效,努力增強勞動者就業創業技能和就業市場競爭力。2022年以來,培訓城鄉勞動者5445人,發放培訓補貼635.85萬元。
(三)精準幫扶擴就業。一是精準幫扶高校畢業生。實名登記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1096人;引導33名青年參加就業見習,落實就業見習補貼7.84萬元;為高校畢業生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9筆共760萬元。二是精準幫扶脫貧勞動力。為9個企業單位發放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一次性獎補103人共17.4萬元;為39名脫貧勞動力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51.8萬元;使用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1087人,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793.87萬元。三是精準幫扶就業困難人員。使用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共1334人,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1039.72萬元。四是精準幫扶退捕漁民,有就業意愿的96名退捕漁民全部實現就業。
(四)扶持創業帶就業。為繼續鼓勵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群體返鄉創業,積極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創業擔保貸款運行機制,扶持創業帶動就業。跟蹤創業動態,提供創業指導和創業培訓。運用“十堰市創業擔保貸款電子化審批系統”,創業擔保貸款業務順利實現“線上辦”“掌中辦”,已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62筆共2.1億元,其中,為8家小微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00萬元。我縣先后被省人社廳認定為“第三批返鄉創業示范縣”,8家企業被認定為“返鄉創業示范項目”,成功培植湖北竹松網絡有限公司、湖北省庸國圣玉有限公司、南山五福堂(湖北)商務集團有限公司等3家市級創業孵化基地,爭取、落實各類獎補資金300余萬元。
(五)落實惠企政策穩就業。一是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2022年發放穩崗返還補貼207.53萬元,惠及參保企業299家,惠及參保職工5389人。二是落實一次性擴崗補助。截至目前已發放補貼7.7萬元,惠及參保企業24家。三是落實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已為101家企業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62.35萬元,惠及參保職工1247人。四是落實一次性吸納就業獎補。已為34家企業176人發放吸納就業困難人員一次性獎補25.2萬元。五是落實穩崗補貼政策。結合我縣實際,出臺了《關于明確竹山縣民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招工穩崗補貼政策的通知》。2022年以來,已為20家企業發放民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招工穩崗補貼789.3萬元。發放失業保險金共計651.32萬元。
2022年就業各項指標任務超額完成,城鎮新增就業4889人,完成目標任務3900人的125.36%;失業人員再就業2398人,完成目標任務1100人的218%;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254人,完成目標任務650人的192.92%;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1313人,完成目標任務600人的218.83%;城鎮就業登記失業率2.1%,就業綜合指數省市考核均為滿分。2023年就業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時序進度,有的指標已完成全年任務。
二、我縣就業創業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保障企業用工壓力大。受勞動者就業意愿、就好業、外出就業等觀念和當地企業就業環境、薪資水平及我縣大量靈活就業人員、全民創業(集中體現在電商行業市場主體比較活躍)影響,全方位滿足各層次企業用工需求還存在較大壓力。
(二)招才留才工作仍然存在短板。近年來,我縣緊盯產業發展需求,先后出臺系列人才政策,持續加大招才引才力度,人才隊伍初具規模。但受區域位置、經濟發展、優質崗位有限等因素影響,人才總量不足、高級人才匱乏的問題仍然存在,尤其是高學歷、高職稱的高層次人才比例偏低,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方面還存在短板。
(三)農民工就業能力與觀念跟不上時代步伐。全縣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14.4萬人(其中省外6.4萬、省內縣外2.4萬、縣內5.6萬),省外轉移就業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福建、云南、甘肅、山西、河南等地。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6.9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1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7%;大專以上學歷1.48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3%。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無法勝任企業提供的技能型工作,多從事簡單重復、可替代性強的體力勞動,且部分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崗位穩定性差,就業機會少,失業風險大。同時,部分農民工今年干這行,明年干那行,頻繁在不同行業與工種間流動“哪里有機會去哪里,什么賺錢干什么”,缺乏對一個行業和工種的經驗與技能積累,影響農民工的穩定就業能力。
三、促進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建議
(一)強化技能培訓,實現技能提升。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職業技能培訓。政府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使大部分中學畢業生能夠掌握一到兩門致富技術,為新成長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便利,為農民走出土地重新就業創造條件。創新開展農民技術培訓的模式,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技能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和提高性培訓四個層次上推進,實現農民培訓與農村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相適應。
(二)營造創業氛圍,激發創業熱情。加大創業宣傳,營造輿論氛圍,樹立創業典型,努力激發廣大民眾的創業熱情。一是積極塑造創業典型,每年總結和推出一批各類成功創業典型,著力培育創業典型,扶持勞動者成功創業,實現勞動者充分就業,開展創業明星評選活動,給予政府表彰和獎勵,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加大輿論宣傳,通過各種媒體,運用各種形式,采取各種手段,大張旗鼓地開展創業宣傳,組織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創業主題宣傳活動;三是積極打造竹山創業文化,塑造全新的創業文化,形成具有竹山特色的創業文化,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增強全社會創業動力。
(三)強化部門聯動,提升服務質效。一是強化全民創業促進就業工作的部門聯動機制。進一步夯實各級各部門抓創業、促就業的工作責任,人社部門具體做好牽頭、協調、推進工作;教育、經信、農業、林業等部門做好大學生、農民等群體創業推動和服務工作;財政部門加大創業引導資金投入力度;工商、稅務等部門切實落實各項稅費減免和場地扶持政策;銀行加大創業貸款發放力度,做好各項創業融資服務;縣職業技術教育集團學校加強創業教育,開設創業課程,建立創業實訓基地,積極為在校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環境;其他各部門和社會團體結合各自職能,積極做好創業推動和服務工作;二是完善全民創業促進就業的目標考核體系,各級各部門定期召開創業就業工作會議,明確各級各部門推進創業促進就業的工作目標任務,把提高創業初始成功率、創業穩定率、創業帶動就業率等列入重要的考核內容,層層分解、逐級落實;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及時跟蹤各級各部門就業創業工作開展情況,建立全民創業促進就業工作協調例會制度,定期組織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工作中的有關問題。(縣人社局局長 操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