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山,是一片英雄輩出的熱土。在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竹山一批批英雄兒女壯懷激烈,挺身而出,奔赴沙場,英勇戰斗,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跨過鴨綠江,保家衛國去,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功不可沒。為回憶崢嶸歲月,弘揚老兵精神,縣委宣傳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縣文聯、縣融媒體中心聯合組織了采訪活動,用“口述史”方式講述他們的故事。
今天為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
張光元/口述袁斌/整理
【采訪手記】 5月29日,筆者來到寶豐鎮上壩村采訪張光元,上壩村村干部欣然陪同。張光元與小兒子張平興一起生活,他耳聰目明,精神矍爍,身體康健,雖有輪椅,腿腳也還行,能走1公里路。雖然所有的證件都在火災中化為灰燼,但他對自己的軍旅生涯仍然念念不忘。
△張光元
上壩村就在寶豐集鎮上。過北大街不遠,就到了張光元的家。房子是他的小兒子張平興蓋起來的,四層樓,500多平方米,一樓空空蕩蕩,顯然是準備以后做門面的。房屋前面是公路,后面有院子。張平興在施洋路上有摩托車經銷部,每天早出晚歸,偌大的房屋就由張光元守著了。但這時張光元不在家,不知道去哪兒溜達了。
上壩村黨支部書記陳群介紹說,農民因土地扯皮鬧經的事兒很多,尤其是爭地畔,但張光元從不與人打架吵嘴,跟誰都笑瞇瞇的。張平興說,張光元每天除了看門,有時還幫著往店里送飯,來去2公里路吧,張光元并不費力。
△張光元推著輪椅
正聊的時候,一位老人推著輪椅上了門前的緩坡,推到門前放好,步履輕捷地進了屋,與我們熱情地打著招呼。這是一輛電動輪椅,座位上放著草帽,系著毛巾,放著水壺,顯然,這輛輪椅是張光元送飯、逛街的常用“座駕”。
那個年代參軍入伍的士兵大多讀書不多,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張光元卻扎扎實實讀了11年書,先是讀私塾,后來到城里讀中學,每年除了春節、端午、中秋放假,其它的時間都在讀書,一年起碼要學330天。1950年10月,16歲的張光元報名參軍,在竹山訓練了半個月以后,加入鄖陽軍分區公安部隊,在班上擔任文化干事,做一些宣傳工作,有時也幫戰友寫信。可能因為“成份高”的原因,他雖然加入了共青團,但入黨的申請卻沒有得到批準。
張光元也做過采買工作。部隊駐扎在丹江口草店鎮的時候,張光元就去買過豬,那時候可沒有菜市場,道路也難走,那次買豬硬是走了五六十里路。 △張光元與兒子張平興
駐扎在鄖陽安陽口的時候,要處決幾名罪犯,部隊征求意見,看誰愿意去執行行刑任務。張光元報名執行了任務。他說,當兵不怕死,怕死不當兵,當時就是想著要練練膽量。
1953年7月,張光元復員回鄉,做了十多年小隊會計,又做了十多年記工員。大概是軍旅生涯給了他靈感,務農之余,他又到山里收購山羊,一趕幾十里,回到寶豐集鎮上殺羊賣,養大了兩女一男。雖然日子拮據,但他教育子女謙讓處世。張光元比劃著說,他家的田埂原來只有尺來寬,現在被踩成五六尺寬了。人爭閑氣一場空,不爭。
不怕和不爭,或許就是張光元性格中的兩端吧。
您可以下載“云上竹山APP”在視聽欄目中收聽,還可以在竹山綜合廣播調頻(FM)96.8兆赫節目中收聽,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作者:

朗讀者:

余明明,竹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聽竹山》欄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詩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網在線投稿,并請在標題前注明“聽竹山”。本節目文章屬作者原創作品,如有侵權,作者自行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