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堰郵電街中國電信營業廳二樓,一名顧客正在體驗5GVR技術。記者 全正 攝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姜琨
當下,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從2012年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45.5萬億元,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戰略選擇,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城市數字化協同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今年8月3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北數字經濟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8月25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十堰市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若干措施》。一系列重要項目、重要舉措的實施,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數字經濟釋放發展動能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不斷優化調整經濟結構,著力在發展數字經濟上探路、破題。
張灣區是全國商用車產業化程度最高、汽車產業鏈條最完整、產業集群優勢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有著豐富的產業數字化場景優勢和數字產業化資源優勢。該區依托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積極尋求“數字蝶變”。
2019年,雙星集團在張灣區布局的智能新工廠試生產,打破傳統的集中式生產方式,以產品模塊化、生產精益化為基礎,集成全球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數字控制技術、智能裝備技術,實現智能定制、排產、送料等,達到“綠色、高質量、高效率”目標。
同年,“中潤普達”落戶張灣區。作為國內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領域研發和產業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潤普達”深耕十堰,正推進大數據智谷中心項目建設,計劃打造1萬平方米的數字經濟“雙創”基地。
數字經濟企業和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在十堰拔節生長。2021年12月25日上午,十堰數字經濟產業聯盟成立大會在十堰城控集團召開。該聯盟共有136家會員單位,涵蓋數字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新基建投資、科研教學等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高校院所、社團組織。未來,產業聯盟將繼續發展壯大,推動我市數字經濟成勢見效。
數字賦能助力轉型升級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一場數字化轉型的風暴席卷各地。打造數字化工廠、數字化車間,實現產業數字化,已成為很多企業的重要戰略目標。
東風(十堰)車身部件公司利用5G技術,對焊裝車間進行數字化、智慧化改造,以“5G+工業互聯網”的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為突破口,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該企業負責人表示,通過數字化轉型,企業生產效率提升25%,產品質量提升12%。
東風商用車公司動力總成事業部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5G+MEC”應用場景,生產效率提升10%至30%,產品各項成本降低5%至20%,能源使用效率提高10%至50%,生產周期縮短30%以上,可視化作業覆蓋率達100%。
佳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佳恒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上云、設備遠程監控及數據采集,減少用工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夯實經營根基,企業由此成長為湖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目前,該公司智能車間已實現24小時不停歇運轉、自動化生產。
在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堰工業大數據中心二期100組機柜全部投產運行,標志著我市已建成湖北省規模最大的工業大數據中心。總投資13.5億元的十堰工業大數據中心,整體承載1400多臺服務器,提供數據流量服務達600G,服務全國平臺節點客戶30多家、本地工業制造類客戶40多家。
市經信局負責人表示,我市將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主線,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裝備產業,鞏固中國商用車之都地位,為湖北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貢獻力量。
數字蝶變引領智慧生活
隨著一大批新數字技術應用走進現實生活,數字化治理的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
華為公司為我市打造高效的城市大腦,其全域感知、全局洞察、預防預警、系統決策運行體系,讓十堰這座城市會思考,讓百姓生活更美好。
我市建成智慧防疫大數據應用平臺,用戶涵蓋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工作人員6萬余人。在處置突發疫情中,平臺可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在第一時間準確鎖定傳染源和接觸群體,為防疫快速反應提供幫助。
我市打造的“i武當”APP是面向市民及企業的“一站式”城市智慧服務平臺,包含不動產、交通出行、疫情防控、醫療健康等11大類200多個應用場景,經過推廣使用,下載用戶超過百萬人。
在張灣區,“智慧城市”建設項目蓬勃興起。張灣智慧養老服務中心24小時監督體系,依托現代通訊信息技術,開展線上“七問”、線下“五助”服務,累計實現線上關愛服務老人3萬多人次、線下服務老人9000多人次。
《十堰市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若干措施》提出,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要推進數據開放共享、數據資產化價值化,推進數據資源管理科學化。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把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作為主攻方向,依法依規推動信用、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推動系列應用場景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