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線前車輛禮讓行人 記者 全正 攝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閔波 實習生 付杉 制圖 高敏 報道:
多年的奮斗,櫛風沐雨;多年的發展,碩果累累。文明創建猶如春風化雨,讓文明之風浸潤著十堰這座厚德之城。
最是繽紛滿眼綠,文明之風浩蕩來。文明成就了今日十堰最美的風景,“全國文明城市”成為十堰最響亮的一張名片。
同心掬得滿庭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豐富的精神食糧。一座城市的繁榮發展,離不開豐潤的道德滋養。
1989年7月,《人民日報》一篇題為《腰纏萬貫的“精神乞丐村”》的文章,報道了我市竹山縣麻家渡鎮羅家坡村靠開發綠松石礦致富,但一些群眾理想信念、價值追求滑坡的現象,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老百姓“口袋”日益鼓起來,精神文明卻跟不上物質文明前進的步伐,富而奢靡,富不思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成為全市廣大干群最迫切的心聲。
1989年,我市積極參加全省文明城市競賽活動,由此拉開創建文明城市的序幕。
久久為功積跬步,聚沙成塔創文明。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不懈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把文明基因融入十堰血脈。
1993年,羅家坡村率先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成為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被譽為“來自基層的偉大創造”和“中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里程碑”。
一路攀登,幾經考評,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歷經31年“長跑”,十堰正式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名單,十堰以地級市綜合成績第一名摘得桂冠,丹江口市、竹山縣創成縣級全國文明城市。
翻過一山,再攀一峰。
2021年至2023年是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周期,十堰明確“奮力打造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新目標,以趕考姿態全力奔跑,以奮進之筆續寫新篇。
惠民利民促和諧
十堰,一個山區城市,如何做到以文明而聞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矢志不渝創建文明城市,把城市的文明指數轉化為人民的幸福指數”,十堰深明其理。
這是一場同心律動的文明之約。
歷屆市委市政府將文明城市創建列入全市中心大局高位謀劃推動,創新推出“四級包聯”工作機制、“兩全共建”工作品牌,精心設計創建活動載體,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由“要我創”向“我要創”轉變。
這是一次城市“顏值”“氣質”雙提升的“幸福革命”。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扮靚“面子”。結合“共同締造、潔美家園”“大清掃、大清洗、大清理”活動,優化市容環境衛生,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實施“鮮花上街”“立體綠化”等綠化美化工程,新建一批街頭游園、“口袋公園”,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綠色福利。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做實“里子”。天然氣管網更新、農貿市場改造、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等一批民生工程進展順利;全覆蓋建成“社區15分鐘生活圈”,維修改造背街小巷、老舊小區,讓更多“老居民”過上“新生活”;以遏制增量、清理存量為重點,違法建設全域整治行動成效明顯;管線入地、空中纜線規整、機動車有序停放等專項整治有力推進;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城市大腦指揮調度中心建設取得突破,城市功能不斷完善、運行更加高效。出臺《十堰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文明行為規范納入法治軌道。推行“路長制”“門前三包”“敲門行動”,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看得見的惠民利民之舉,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文明創建帶來的可喜變化。我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市民滿意度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文明花開滿園春
擦亮“文明底色”,讓文明意識深入人心,關鍵在于提升人的文明素質。我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引導廣大市民群眾樹立文明觀念、爭當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大力倡導“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打造“一公里志愿服務圈”,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志愿服務聯合會,建成志愿服務云平臺,實現志愿服務信息“全市一張網”。組建志愿服務組織近4000個,注冊志愿者75.5萬人,志愿服務活躍度位居全省前列。
高揚道德旗幟,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廣泛開展先進典型選樹活動,全市現有全國道德模范1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1人、“荊楚楷模”57人、十堰市道德模范85人(組)、“十堰好人·楷模”608人。學習模范、爭當好人蔚然成風,形成了群星燦爛、一城好人的動人景象。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廣袤鄉村向著美麗未來進發。我市8個縣市區在全省文明指數測評中穩居第一方陣,一大批鄉鎮(街道)、村(社區)、家庭獲得國家、省級表彰。移風易俗、村容村貌整治讓鄉風民風好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家規家訓進萬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化,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新動能。
“文明用餐、節儉惜福”等標語隨處可見,“喜事廉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理念深入人心,人車相互禮讓蔚然成風,“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公筷公勺”等成為廣大市民自覺行為……文明的種子已鐫刻在十堰城市精神最深處,成為這座城市新的標簽,一幅以文明為底色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