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3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全縣田間地頭,他所掌握的農業技術讓一片片茶園、一塊塊良田,成為農戶致富增收的“綠色銀行”。他就是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熊飛。
深秋時節,在麻家渡鎮雙堰村350畝無性系茶園基地,熊飛正忙著查看茶葉長勢,指導村民們抓好基地管理。提起今年的茶葉效益,村民們打心眼里高興,“一年一畝收入一萬元,還是比較理想的。”村民施艷梅說。
近年來,我縣把茶葉產業作為農業支柱產業來培植,作為農技專家的熊飛,一直在思索如何讓茶葉成為農戶致富的“香餑餑”。在技術指導中熊飛發現,農戶靠點播種植發展的茶園整齊度差,效益低,一畝地好的三四千塊錢,一般的兩千塊錢,有的甚至一點效益都沒有。為此,熊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經過反復實踐,熊飛認為建設無性系茶園是發展方向,但讓茶農由傳統點播改為無性性扦插,確實難度不小。為此,熊飛想出了一個辦法。利用自己懂技術的優勢選擇適宜的地塊來示范種植無性系茶園,以摸清種植技術及產出效益。通過示范種植來帶動農戶發展。
在試驗田里,熊飛不斷總結經驗,改“裸根苗”為“穴盤苗”, 改“秋栽”為“春栽”, 改露地栽培為地膜覆蓋,改“窄行栽植”為“寬行栽植”, 他將這些技術要領編輯成書籍,并手把手教給茶農及種植戶,“熊技術員教我們用更好的茶樹種苗進行繁育,給我們提供技術的幫助,讓我們種苗的成苗率得到提高”。縣宜品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治成說。
在熊飛等農技人員的不斷努力下,我縣無性系茶園種植面積近2萬畝,茶園畝產達6000至8000元,最高可達10000萬以上。
除了茶葉,熊飛還引進優質水稻等新品農作物百余個,推廣水稻地膜覆蓋、油菜“一菜兩用”等新技術30余項,先后獲得科技獎勵20余項。促進了我縣農作物品種持續更新換代和種植水平不斷提高。在蔬菜生產上,熊飛將煙葉漂浮式育苗技術運用到蔬菜育苗上獲得成功,不僅使育苗技術更加規范、管理更加簡單,蔬菜秧苗素質也明顯提高。熊飛還結合我縣實際編寫了食用菌種植技術規范、食用菌栽培技術問答,同時抓好核心技術人員培訓,深入實地開展現場指導,并參入制定“竹山縣食用菌產業規劃”“竹山縣食用菌產業建設方案”等,有力地促進了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作為農業骨干技術員的熊飛也先后被選聘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室”志愿者,市縣科技特派員。市一品多名技術員。
近年來,由于在農業技術研究創新、示范推廣、成果轉化方面成績突出,熊飛先后被授予縣勞動模范、縣政府津貼專家、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十大為民好公仆、優秀科技特派員、市科普能手、省農業廳“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室”先進個人、省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王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