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近年來,溢水鎮以東川村為試點,不斷創新載體,完善機制,構建起以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為核心內容的基層治理模式,為鄉村振興凝聚起發展合力。
這兩天,乘著空閑時節,東川村黨員陳必國來到村民陳華的家中,了解其收入情況。由于十巫高速和鄉村振興產業園建設,陳華家的兩畝土地被征收用于支持重點項目建設,這樣一來,靠土地吃飯的他一時沒了著落。為此,陳必國多次到陳華家宣講政策,為他聯系建筑工地務工,解決其生產生活和收入問題。“一年能增加五六萬塊錢的收入,家里還是可過的。”談到現在的生活,陳華高興地說。
自東川村開展黨員設崗定責活動以來,陳必國主動認領政策宣傳崗,與鎮村干部一起解決了170戶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解決鄰里矛盾30余起。陳必國對記者說,“在群眾有困難的時候,黨員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走到哪兒人家一看是黨員來了,給你豎大拇指。”
東川村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為擦亮這一品牌,該村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子,在全村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根據村里32名黨員的年齡、特長和身體狀況等實際情況,讓每名黨員認領一項村級公共管理事務,設定有政策宣傳、產業帶動、文明監督、環境衛生管理等崗位,并結合“雙十星”爭創活動,讓黨員亮出身份、兌現承諾、服務群眾。
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周智介紹,“對于村里無職黨員適應的崗位,他們承諾的事項,我們要在十星級黨員自評的過程中審定。”
讓基層組織成為戰斗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上,溢水鎮積極探索打造“黨建+自治、法治、德治”共融共建的鄉村基層治理新格局,投資200萬元在東川村建成十星級法治文化廣場和全縣首個“東川村法治文化體驗館”,開展法治文化進院落、法治宣傳進家庭、法治知識進頭腦、法律服務進村組行動。
從離群眾最近的地方抓起,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觀念深入人心。今年5月上旬,村民陳從寶騎車在東川路段,與一輛面的車相撞,陳從寶不省人事。接到報警后,村干部迅速將陳從寶送到醫院搶救,通過與司法所協調,解決醫療費和后續賠償事宜,讓這起交通事故得到圓滿解決。
“這個事情已經處理的很好,通過法律途徑,依法依規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說到交通事故的處理結果,陳從寶十分滿意。
如今,東川村形成了“自治凝人心、法治揚正道、德治樹新風”的社會治理生態,破解了基層黨的建設與鄉村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為鄉村振興凝聚了力量。
對于今后的鄉村治理工作,溢水鎮組織委員朱鋮說,“溢水鎮將以東川村為試點,不斷創新載體,積極探索構建以黨建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 (王銳 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