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00㎡的廠房到3000㎡的新廠房,從2018年到2022年,累計產出700萬斤鮮香菇、50萬斤干香菇,隨州隨縣漢子張黎明用五年時間在竹山縣上庸鎮圓了香菇種植夢,被縣內外譽為“香菇大王”。
張黎明和他的“菇香源”“三盛源”香菇
結緣香菇 成就夢想
張黎明是隨州隨縣洪山鎮人,1996年畢業于隨州技工學校,1997年在鎮林業站工作,當時隨州正在大力發展香菇種植,由于他學的種植技術專業,很快就被培訓成為第一批香菇種植技術員,經過三個月技術培訓后,他成為當地各村爭相聘用的出色香菇種植技術人才。
2018年夏天,張黎明在竹山縣上庸鎮圣水湖旅游,發現上庸鎮獨特的地理優勢,加上庫區溫差大、含氧量高的優勢后,立即聯系對接當地黨委政府。當年12月,與上庸鎮成功簽約,完成了87畝的種植基地征地。
“說干就干”,張黎明搶抓招商引資政策,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完成了上庸鎮南壩村香菇種植基地的場地平整,廠房建設,設備安裝等一系列的施工,為此,他吃住在基地,白天督促施工進度,晚上思考怎么高標準建基地,當年12月底,上庸鎮香菇種植基地圓滿竣工。
2019年是張黎明種菇的發展黃金期,為了尋求質量好的菌種材料,他多方查找,不惜花費高額運費而買到品質高的菌種。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對于種植香菇來說,他是個行家里手,什么時候注水,什么時候采摘,他都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去做,特別是養菇是個麻煩事,控制溫度,適度澆水,通風透氣等環節他絲毫不敢馬虎,他如同照料孩子一樣照料香菇,蹲守在大棚里面,查看長勢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溫度高了要掀起大棚透氣,太陽大了要遮陽,像這樣專業的技術活,他不是做一天兩天,而是天天如此。2019年底,他成功產出20萬斤干香菇,40萬斤鮮香菇,當年就收回了投資成本的三分之一,旗開得勝。
查看香菇長勢是他的每日必修課
優化環境 多方幫扶
“從鎮黨委書記余志剛和人大主席靖勇多次上門為企業排憂解難,我感覺我應該把香菇基地發展壯大好。”在他看來,辦好了香菇種植基地不僅是他這個外鄉人的責任,更是社會“期望”。其實,他成功的背后一直是當地黨委政府的充分信任和當地百姓的積極支持, 2019年到2022年期間,上庸鎮積極尋求對外銷售平臺,把他生產的香菇在最短的時間銷售。為了讓企業有工人,該鎮各村選拔年輕能干的勞動力積極進廠務工。為了解決水、電進廠區,鎮黨委書記余志剛連夜協調,第二天就開始水電施工。分管工業的副書記劉才海和人大主席靖勇駐廠督辦協調,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為企業辦好大小事,成為名副其實的“店小二”。
政企攜手,喜圓香菇種植夢
常懷愛心 回報社會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張黎明不僅僅是為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他還想最大可能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該鎮村民許立香原來是個貧困戶,由于眼睛高度近視而不能出門務工,了解情況后,張黎明讓許某在廠務工,從建廠到現在,許立香實現了在家門口致富增收,成功脫貧;大泉山村王仁學一家三口能在香菇種植基地一直到現在,張黎明功不可沒,他安排他們一家三口在基地務工,既可以照看兒子,也可以掙錢養家,現在,王仁學一家人在廠務工,年均純收入超過十萬元。上庸鎮中心福利院有57名老人,張黎明逢年過節都去看望他們,為他們送衣服、被子,夏天送西瓜、水果等,已經成為張黎明的慣例,他覺得,企業就應該有愛心,助人為樂是一份責任。
多元種植 香滿上庸
今年4月,張黎明再次擴大生產規模,上庸鎮積極為企業征地擴建,由原來1200㎡的廠房擴建到3000㎡的新廠房,現在基地的年產值超過4000萬元。他信心滿滿,積極謀劃新發展思路,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發展羊肚菌、黑木耳,進一步拓寬銷售市場,發展特色農業。對于企業發展他信心倍增,他成功申報注冊“菇香源”和“三盛源”商標,他的種植基地即將在今年9月份進入農業產業“規上”企業,計劃明年申報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他要擦亮圣水湖畔“香菇王”名片,為上庸鄉村振興助力添彩。(許海濤 陶承發 馮子陽)
對于香菇種植,張黎明信心滿滿
小香菇,大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