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綠色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文峰鄉滾子嶺村充分利用廣袤的山地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集中連片的綠色茶園,在扮靚了山村的同時,也鼓起了當地群眾的“錢口袋”。
青山如黛,茶園滴翠。仲夏時節,記者走進滾子嶺村木家坡茶園基地,看到滿園茶葉郁郁蔥蔥,新冒出的茶芽鮮嫩翠綠,散發出誘人的清香,沁人心脾。三五成群的采茶人,正在茶樹叢中來回穿梭,片片青翠碧綠的茶葉隨著嫻熟的指尖輕輕落入籃中,采茶人的笑臉上,盡是豐收的喜悅。茶農詹世曉告訴記者,他種了8畝地的茶葉,今年春季摘了20斤干茶,賣了7000多元錢,家庭日常開支有保障了。
文峰鄉滾子嶺村地處堵河岸邊黃龍灘庫區,大部分土地坡度都在25度以上。因受地理環境等因素制約,村民收入微薄,曾被評定為省定深度貧困村。如何帶領村民致富?要想富,必須發展特色產業,而該村最適宜發展的產業就是茶葉。經過多年的探索,村黨支部書記王福山找到了這一致富門路。
王福山說:“滾子嶺村,山大地稀,地無三尺平。以前群眾靠種傳統產業,麥黃種豆,豆黃種麥,連最基本的溫飽不能解決。2018年全村種植茶園1400多畝,今年茶園初見效,每戶僅此一項增收1萬元左右”。
滾子嶺村國土面積19平方公里,274戶1136人。目前,全村茶葉面積有1443畝,戶均種茶5畝以上。但由于村里沒有茶葉加工企業,茶農們只能把剛采摘的鮮葉賤賣或跋山涉水送到別處加工,守著一片好茶山,卻過著窮日子。這讓身為黨支部書記的王福山很是著急。
王福山介紹,以前,滾子嶺群眾加工茶葉要跑到幾十里外的劉家山加工,極不安全,又增加了成本,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他與兒子商量,把車間建在家門口,成立公司,即解決了加工難的問題,也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
說了就辦,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在王福山主動爭取和推動下,去年5月,滾子嶺村組建了滾子嶺村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湖北福嶺香茶有限公司,采購先進制茶設備20余臺,建成了茶葉加工廠房1000余平方米,實現了茶葉采摘、加工、銷售無縫對接,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今年上半年就為群眾加工干茶2400斤,創收120萬元。
茶葉加工車間建在村里,直接受益的就是當地百姓。村民吳永梅說:“她種了十畝地茶葉,自從去年村里有了茶葉加工企業,我家的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過越好了,跟著王書記發展產業,我們有信心”。
在發展茶葉的同時,王福山還引進一批優質枇杷、脆紅李、桃子種苗,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發展小林果。目前,該村已發展小林果800余畝,帶動140余名群眾自主增收。
在茶山上,記者聽到遠處傳來“突突突”的聲音,仔細一看是一輛單軌運輸機拉著農資順著軌道“爬”上來了。工作人員介紹,為解決茶園農資、肥料、茶葉鮮葉的運輸難題,今春以王福山為首村班子積極爭取60余萬元農機補貼項目支持,建設了7條山地單軌運輸機軌道。如今,在總長度為2500米的茶園軌道運輸機軌道覆蓋這里所有茶園基地,帶動200多戶茶葉種植戶增收致富。
荒山變茶園,綠了環境,富了百姓,興了鄉村。“下一步,我們將通過黨建+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建立利益聯動機制,最大限度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全力助推鄉村振興。”王福山信心滿滿地說道。(向繼華 馬軍 梁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