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評論員
察民情,是下基層的著力點,也是解民憂的第一步。民情“察”得全面、“察”得精準,才能把群眾的所思所憂所盼切實轉化為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效果清單,才能為精準解決問題提供第一手資料。
察民情,要找準群眾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什么是好事實事,要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首先要充分了解群眾真實、具體的需求,而不是“我們腦子里頭幻想出來的需要”。“拍腦袋”、想當然,一廂情愿、閉門造車不行;偷梁換柱、把部門常規工作算作實事項目不行;大而化之、以共性問題代替個性問題也不行。否則,哪怕愿望良好,也會導致工作不接地氣,好事不被認可,甚至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寒了老百姓的心。
察民情,要抓好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回望百年,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都是堅持走群眾路線、依靠調查研究而來。此次實踐活動,要充分發揚我們黨的光榮傳統,讓群眾說話,聽群眾意見,沖著問題謀,針對難處干,發現并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事,決不能浮皮潦草,決不能高高在上,決不能搞“假大空”。通過落細落小的調查研究,真正把群眾面臨的迫切、具體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生產生活不便、不順的意見收集上來,把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總結出來。
察民情,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形成“三個清單”。要通過實地走訪“察”、蹲點調研“察”、座談交流“察”等多種方式,及時匯總、分析、研判,定期梳理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研究確定服務群眾的任務清單,跟蹤形成任務落實的效果清單,讓所辦的事情與群眾的期待“合拍”,讓辦出的效果接受群眾“評單”。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群眾的事群眾做主,辦什么事、怎么辦、辦成什么樣子,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決不能好心辦傻事、辦蠢事、辦壞事。
《習近平在正定》一書的封面,是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1983年,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將桌子擺到大街上,直接聽取老百姓意見,現場辦公解決問題。千計萬計,群眾路線是第一計;千難萬難,問計群眾就不難。群眾路線,既是認識論,又是方法論。從認識論上說,就是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落腳點和工作依規,依靠群眾創造歷史偉業;從方法論上講,就是要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將群眾意見集中起來形成正確決策,再到群眾中去發動、去組織,以此檢驗實踐活動成效。群眾怎么盼,我們怎么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實踐活動的扎實開展,拿出一批為民惠民便民的實招硬招,辦成一批群眾滿意認可的好事實事,讓政風社風清新撲面,讓黨心民心情暖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