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河是十堰境內除漢江之外的最大河流,為漢江的第一大支流。由南向北貫穿竹山全境,成為神農架、武當山后院最美麗的綠色畫廊,具有重要生態旅游發掘價值。打造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是縣委在十四五時期提出構建“一核兩帶三區”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1115”產業體系中培育50億生態文化旅游業的關鍵支撐。本文立足生態旅游探討性提出了六條相關解決對策。
一、依托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保護,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美化、亮化、綠化工作。竹山縣坐落于秦巴山區,生態環境良好。未曾經歷過工業蓬勃發展的“光灰”污染、生態赤字,也未曾經歷過亂砍亂伐之后的山禿水竭。植被覆蓋面積廣、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長期呈優良狀態,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
竹山以“女媧補天地,人間桃花源”為旅游宣傳理念,發掘二者的旅游定位價值。綠松石的故鄉,賦予女媧補天現實邏輯。女媧補天反映了原初人類社會,人對于世界的猜測與幻想,還需進一步厚植傳統文化色彩,增強游客吸引力。古今結合打造新型桃花源,舊瓶裝新酒賦予桃花源全新的時代內涵。以女媧山、桃花源、梅花谷、九女峰等主要景點為特色,舉辦大型旅游活動,擴大竹山知名度。同時加大官渡的桃花種植面積和堵河沿線的植被覆蓋面積。旅游帶上的各鄉鎮要選擇性種植標示性樹木,如上庸的柳樹、官渡的桃花樹、深河的臘梅花樹等,形成規模效應。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高標準的建設、規劃,打造區域系統旅游帶。依靠“綠山綠水綠松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把握城鄉差異,走自然原始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開發的過程中,應充分遵循自然原始的原則。在城鎮化背景下城鄉差異二元結構矛盾已經造成游客旅游觀念發生的巨變,“西化”和“陌生化”的城市化進程,讓人們懷念傳統的農村社會和逝去的農村生活。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的群體越來越多,生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隨著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變革,人們返璞歸真的方式越來越少,對回歸自然的需求越來越高,要求的服務體驗也越來越細化。游客出行的理念正在隨時代的發展悄然發生著巨變,不再僅僅滿足“景點拍照留念、餐廳吃頓飽飯、賓館床位入眠”這種粗線條的旅游模式,而是更向往一種深層次的心靈體驗和洗禮。高品質的生態旅游是人們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最好方式。同時也是各個群體釋放壓力、休閑娛樂、求知體驗的有效形式。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應充分把握城鄉差異的特點,堅持走自然原始的生態旅游路線。保持原始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悠久的農耕文明、別具一格的民俗特色、淳樸濃厚的鄉村民風等,對有特色的傳統村落加強保護或者實行保護性再開發,讓游客回歸自然。
三、統籌規劃設計,走異化共存之路
縣委在“一核兩帶三區”規劃中,提出支持上庸、官渡、柳林、文峰、深河等鄉鎮以生態文化旅游為主攻方向,融入、服務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發展,打造南部生態文化旅游引領區。在調研中各沿線鄉鎮圍繞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制定了相關的設計圖冊或規劃方案,但是缺乏長遠性、全局性、整體性、創新性。解決同質競爭的現實難題,需縣旅游局根據各沿線鄉鎮具體特點,堅持總體開發、規模開發、特色開發、規范開發、主題開發的基本原則,以政府作為、公司監管、群眾參與的模式,進行總體謀劃、統籌部署、平衡發展。
主要抓好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統籌旅游重點項目,讓游客玩得開心。在旅游帶上制定慢游帶、景點帶、采摘帶、暫住帶、避暑帶等綜合發展之帶。走“差異化”道路,挖掘和培育各鄉鎮特色招牌,如上庸以古城為特色,依托圣水湖開展垂釣、農家樂活動。其他鄉鎮分別打造“煙葉觀賞區”、“桃花觀賞區”、“荷花觀賞區”、“向日葵觀賞區”“薰衣草種植區”、“梔子花種植園”“茶園游”、“特色養殖基地游”等。二是統籌配套設施建設,讓游客玩得放心。謀劃成立“旅游住宿協會”,鼓勵群眾把自家房屋按美學的標準進行“容貌改造”,以現代、舒適、安逸、青春、唯美、安全等理念為改造原則,著力建設“田間屋舍美如畫,天水相映花滿樓”的優美宜居環境。室內要做到有空調、有WiFi、有電視,整潔衛生,配有消毒標識。入住必須采取實名登記,保證游客的人身和財務安全。三是統籌優質服務理念,讓游客玩得舒心。不斷提升餐飲服務,做好地道農家菜。在餐飲價格上做到合理定價、明碼標價。堅持科學、品質、細致的服務理念打造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
四、革新陳舊思想,走特色創新之路
特色并非邯鄲學步,嘩眾取寵,而是在尊重自然肌理和文脈特征上,從山水中獲取靈感,減少人造盆景式特色,多打造彰顯本地特質的真特色,避免“撿到籃子就是菜”的發展誤區。在這方面,一要借鑒學習成功經驗,消化吸收再創新。學習國內國外現代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比如香港把樓房外墻涂上不同的顏色,形成彩虹效應;落實“城市藝裳計劃”—藝滿階梯,打造藝術階梯,鋼琴臺階等。二要發掘新型旅游資源,創新旅游體驗。充分考慮竹山資源的比較優勢,把“竹山特色”融入堵河文化旅游帶。首先,要發展新型游玩項目。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以堵河為主線,做“活”水上文章,如水下潛水觀光、水上漂流、“天然徒步按摩吧”、舉辦“堵河奇石觀賞節”、“堵河馬拉松”等把人氣帶動起來;用“活”水下物種,把“桃花魚”、“錢魚”等特有物種發掘出商業價值。強化游客參與,創新體驗方式,如開展學唱民歌、體驗插秧等參與性活動。其次,要創新竹山文藝事業。通過開發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上的趣事、傳說,形成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進行推廣;定期舉辦秦巴民歌大賽,將農民的生活、堵河母親河等譜成曲,廣為傳唱。在堅持本地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創新有特色的山歌文化、發揚優秀的鄉村民俗文化。三要組織專業旅游培訓。縣委定期開展相關旅游發展策略培訓、宣傳工作,把群眾組織起來學習,加大對群眾的思想改造力度,提升當地居民文明素養。引導群眾樹立長遠觀念、現代化觀念、市場經濟觀念、創新意識等,把握住游客的心理,提供給游客難忘的生態旅游記憶。
五、利用“互聯網+”,走新型旅游之路
鄉村旅游目前處于轉型階段。旅游目的比較原始,大多還是停留在吃頓農家菜、采點蔬菜瓜果、來個燒烤垂釣、看山看地看莊稼。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鄉村旅游需要重新思考發展路徑,打造多樣化、個性化智慧型產品。利用“互聯網+”旅游,打造堵河生態旅游網,搭建堵河旅游電商平臺,推動堵河旅游從消費、服務、營銷、管理由傳統型模式向現代型轉型升級。利用智能識別和智能傳感信息技術,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線上服務。堵河生態旅游網可向游客提供導游、導航、導覽、導購等服務,通過氣象局把堵河生態旅游帶上的各鄉鎮的空氣質量、水質情況、天氣情況進行及時的更新與播報;把竹山特產如綠松石、懶豆腐、茶葉、中藥材、胭脂米、官渡木椅等進行包裝推銷。
利用“互聯網+”有效整合旅游資源,建設堵河沿線的游客服務中心、農家樂、鄉村酒店等堵河旅游咨詢服務系統。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品質。加大互聯網旅游宣傳工作,把堵河風光風貌、獨特民風民俗、精彩故事傳說、特色物資物產等,通過網絡終端、手機終端等多樣營銷渠道進行宣傳,提升知名度。利用多媒體把鄉村資源和鄉村原貌推廣出去。在堵河旅游網建立游客反映板塊,暢通投訴渠道,完善反饋機制不斷整改相關問題。創新游客交流方式,如直播、論壇等,以現代化的旅游模式把真正好的景點宣傳出去。
六、發揮區位優勢,走聯動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湖北講話中指出“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強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讓湖北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竹山作為秦巴山區的綠色縣城,正處于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期。在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上的重點鄉鎮要積極作為,其他鄉鎮也要把握縣內區位優勢和機遇謀求聯動發展。
打造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立足堵河沿線自然資源,充分發揮官渡“桃花源”在十堰市內區位優勢,以大帶小聯動發展。著力建設“新型桃花源”,借助神農架國內影響力,以“秀美神農架,尋夢桃花源”打造“神農架-桃花源”旅游路線;憑借武當山國際影響力,以“道有武當山,心有桃花源”打造“武當山-桃花源”旅游路線,依托桃花源帶動堵河生態文化旅游帶走出湖北,走向世界。(中共竹山縣委黨校楊明艷 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