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榮膺全國文明城市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竹山縣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縣委書記龔舉海參加表彰大會,捧回“全國文明城市”獎牌。我縣自2018年首次成為全國第六屆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來,投入3億多元,推進八項補短板行動、八項創建活動,跑出了竹山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加速度”,黨員干部和群眾積極響應和開展創文志愿服務活動,活躍在街頭巷尾的“紅馬甲”成為庸城一道靚麗的風景。
二、疫情防控率先實現“三清零”
1月23日,縣委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縣上下眾志成城、英勇奮戰,打響一場城鄉一體、步調一致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3月4日,我縣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出院,標志著累計確診的35例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在全市率先實現“三清零”(確診病例清零、疑似病例清零、密切接觸者清零),率先進入全省低風險區行列。
三、衛浴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5月8日,我縣集中簽約15個衛浴項目;6月上旬,重坤機械公司等10家企業投產;8月27日,26家來自浙江、廣東的衛浴、汽配制造企業與我縣集中簽約……4月以來,我縣積極對接沿海發達地區衛浴、汽配產業轉移項目,出臺以獎代補優惠政策,做好跟蹤落地服務,僅用3個月時間建起8萬多平方米的寶豐衛浴產業園,投產46家,入駐企業之間產業關聯度高,形成上下游配套產業鏈,衛浴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包括衛浴產業項目在內,全年推進千萬元以上重點項目200個,開工重點項目68個,總投資211億元。
四、退出貧困縣序列
4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批準竹山縣等17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我縣順利脫貧摘帽。2020年,我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補短板,現行標準下5.6萬戶15.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3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2985元增加到8724元,“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五、優化營商環境初見成效
5月28日開始,我縣為新注冊企業贈送開業“大禮包”,包括營業執照、5枚印章、初次申領的一本發票、電子發票密鑰、惠企政策法規資料等,實現政府買單、企業“零成本”開業。2020年,我縣出臺“優化營商環境32條”,開展優化營商環境“百日攻堅”十大行動,深化“放管服”“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深入開展“雙千”活動,當好服務市場主體發展的“店小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市場主體獲得感不斷增強,新增市場主體數量、個體工商戶網上登記比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均明顯提升。
六、助力“長江大保護”
8月4日,官渡鎮53艘漁船退捕上岸;10月12日,上庸鎮214條漁船完成拆解;9月30日,堵河源自然保護區內紅外相機一次抓拍三只黑熊……2020年,我縣推進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完成71艘在冊漁船、528艘“三無”漁船退捕上岸,關改搬轉沿堵河化工企業2家,清退非法碼頭岸線11處3000余米,關停非法采砂場11家、小水電站7座,全面完成堵河禁捕退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成為全省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縣創建單位之一。
七、填補民辦教育空白
9月,竹山縣行知外國語學校、南山五福堂外國語學校順利開學,這意味著我縣民辦學校空白的歷史被填補,教育發展迎來新格局。公辦、民辦教育“兩條腿走路”,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對優化全縣教育結構、提高全縣教育辦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八、西部邊遠4鄉鎮開通公交
11月29日,擂鼓公交換乘中心開通運營,得勝、大廟、秦古、竹坪4鄉鎮同時開通城鄉公交,擂鼓等5鄉鎮13萬群眾可全程乘坐公交直達縣城,大幅減少出行成本。
九、旅游先行促疫后重振
3月18日,太和梅花谷景區復工,成為全省首個復工的旅游景區。9月5日,竹山在圣水湖、國際綠松石城、女媧山等5大景區同步開展“惠游湖北·相約竹山”旅游大直播活動。2020年,我縣把旅游業作為推進復工復產的亮點,先后舉辦了“湖北竹山寶貝多”網絡直播、首屆琴澳綠松石文化節暨中國綠松石跨境電商峰會、秦巴臘梅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重大文旅活動,全年全縣旅游人次達387萬,旅游綜合收入32億元,旅游市場持續向好。
十、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常態化
1月底以來,我縣下發《關于在打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攻堅戰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通知》《關于嚴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十個一律”紀律要求的通知》,全縣707個基層黨組織、14626名黨員堅守疫情防控第一線,當先鋒做表率,構筑了疫情防控“紅色堤壩”。9月,我縣又印發《關于深化現時代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實施意見》等3個文件,機關企事業單位4241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扎實參與基層治理、服務群眾。2020年,我縣堅持不懈抓好“黨建引領”工程,創新開展理論學習觀摩交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書活動,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疫情防控、經濟建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工作中經受了大戰大考,交出了人民滿意的答卷。



